创新动力从何而来? 管窥莱芜农高区创新发展之路
先看这样几组数据:
2017年,我国姜蒜种植面积占世界姜蒜种植总面积的63.6%,出口量占世界姜蒜进出口贸易量的77.2%;山东姜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4%、61.7%,出口量占全国的70.3%;莱芜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2.5%、71.3%,出口量占全省的82.1%。
这一靓丽数字的背后,是莱芜农高区持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叫响了“全球生姜看中国,中国生姜看莱芜”和“中国生姜之乡”的品牌。
始终在供给端发力企业发展迈向规模化标准化
“洗洗就卖”曾经是20年前莱芜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真实写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农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在接连遭遇退货、索赔等状况后,出口企业开始反省,靠什么跨过贸易壁垒?
答案显而易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以万兴食品为例,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首批完成了3000亩地的种植经营权。同时,万兴食品与植保站合作,研制颁布了《生姜生产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26584—2011)。这一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莱芜区依托农高区建立健全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修订农业标准7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省标准22项,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15个、省级130个,标准化基地面积达40万亩。
农高区的“通海”牌等8个姜蒜品牌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裕华源”等8个姜蒜品牌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姜老大”和“泰山”2个生姜被认定为有机产品,“姜老大”牌生姜被推荐为首批“山东名优农产品”。“莱芜生姜”获批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榜首。
政府引导 企业主导出口农产品迈向中高端
10克6.8元!这是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姜茶产品的销售价格。
近年来,该公司以山东省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不仅斩获“姜片处理方法及其生产的脆姜片”发明专利,还通过烘焙工艺研究出姜茶系列产品,实现了生姜从按斤卖到按克卖的根本性转变。
针对“谷贱伤农”和出口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实际,莱芜农高区破冰先行。通过对辖区66家进出口企业进行摸底调研,农高区找出发展的症结所在——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拳头产品,没有市场话语权。
为此,农高区以构建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为目标,先后与山东大学等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协助企业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平台13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4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32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选育姜蒜新品种5个;获得专利7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20项。
目前,深加工农产品占农高区出口额的40%以上。主打姜蒜产品涵盖12个系列80余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培育产业链 分享利益链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基本构建
目前,莱芜农高区姜蒜产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在品种培育、高效栽培、绿色贮藏、精深加工、外贸出口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农高区做足产业链和利益链文章——
发展外向型农业,七成农民从事姜蒜产业化经营。截至2018年底,共培育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66家、储运加工企业130多家。姜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年产生姜和大蒜30万吨,姜蒜储藏加工能力达55万吨。
构建新型联合体。通过“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等多种经营形式,完善股份合作共享机制、保底分红共享机制、利润返还共享机制。
引进新型农产品,实验种植新模式。引进科百智慧农业“南果北种”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种植莲雾、荔枝、柠檬等南方水果,实现了物联网化、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预计3年内实现营收20亿元、利税5亿元,形成大数据农业产业集群。(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时玉田武希刚)
新闻推荐
济莱通信网络融合方案已上报工信部,最迟明年初 莱芜区号“0634”将成旧忆
近日,有市民称,莱芜并入济南快一年,为何用座机拨打在莱芜开户的手机号,座机语音提示拨打电话为外地号码,需要加拨0?为何用济南...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