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倒凉皮”倒掉上万斤,“门外汉”孙柄忠把小凉皮做成大产业绿色“莱芜凉皮”端上京沪餐桌

济南日报 2019-11-08 11:15 大字

孙柄忠(左一)与员工一起分装产品。

11月6日,在莱芜区凤城街道任花园工业园内,一辆载满凉皮的快递车驶出莱芜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发往多个地市。经理孙柄忠看着远去的快递车骄傲地说:“我们做的‘绿色’凉皮如今也成为北京、上海餐桌上的‘常客’了。”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5年间,凉皮的日销量由起初的40斤发展到了6000斤。

小凉皮能做成大产业,孙柄忠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今年42岁的孙柄忠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辗转来到莱芜打拼,先后从事过多个职业,直到2007年转行干起了建材物流生意。2013年,孙柄忠出差谈业务,为赶时间在路边买了一份凉皮,由于不卫生,致使他闹肚子。虽耽搁了谈生意,但他却萌生了制作盒装凉皮的念头。

而在此之前,孙柄忠从未从事过与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位门外汉。“我非常看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盒装凉皮有巨大的潜力,如今回头想想,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孙柄忠莞尔一笑说。

虽有一腔热情,但真正要做必然还面临着“如何做”这一道难题。那时,国内生产凉皮的企业有上千家,质量和标准杂乱不一。孙柄忠决心以零添加为理念,做高品质凉皮。但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复制,孙柄忠全凭自身的摸索和实践。他先后拜访30多个设备及产品生产厂,自费学习设备操作技术和凉皮制作工艺,并聘请调料专家为技术顾问。2014年7月,在孙柄忠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制作出了第一张“绿色凉皮”,顺利取得了凉皮和调料两个QS认证。

初生牛犊不怕虎,孙柄忠作为食品业界的“新生”,当时认为只要有了产品,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两次“倒凉皮”的经历让他直言:“没想到做食品会这么艰难。”

创业初期,由于凉皮不使用添加剂,价格高于市面上的凉皮价格,口感也不如一些凉皮香,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凉皮都没有被认可。

2015年,孙柄忠决定把目标瞄准商超,却被一次次地“拒之门外”。眼睁睁看着一盒盒保质期很短的凉皮卖不掉,孙柄忠内心倍感失落,但也只能倒掉。而这一倒就倒了大半年,前后倒掉了上万斤的凉皮,一分钱也没有赚到。

开工没有回头箭,孙柄忠凭着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过硬的产品质量终于叩开了食品行业的大门,凉皮相继入驻信誉楼、银座、家家悦等商超,并发展学校团餐。他还紧跟时代潮流,入驻央视网商城、建立公司网站、创立手机微信平台等,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彻底打响了“莱芜凉皮”的品牌。

2018年,随着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孙柄忠接到了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外省市的订单。本是好事一桩,他却又犯了难:凉皮的保质期太短,路途遥远,无法确保新鲜送达。

当年6月份,孙柄忠决定从生产设备上下功夫,尽量实现无人无菌化操作,以延长凉皮保质期。“没想到的是,生产的凉皮半天就长毛变质。上午送出去的凉皮,下午就得运回来倒掉,愁得整晚睡不着觉。”孙柄忠说。但他没有就此退缩,而是与员工不断地找原因、改良配方,前前后后倒掉了6万余元的凉皮。好在努力没有白费,3个月后成功把保质期延长到了3天,并与快递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上海等地客户下单后第二天就能收到新鲜的凉皮。

“不是我们的产品卖不了,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孙柄忠始终以此为座右铭,在不违背初心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种。如今,孙柄忠已拥有3个品牌近50个品种,今年销售额已达300万元。

然而,孙柄忠不满足于现状,正在研究用科学方法把保质期延长至5天,且着手寻找场地扩大企业规模。“我的目标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莱芜凉皮。”孙柄忠说。

(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2019中国·济南(莱芜)生姜文化节暨第七届姜产业博览会举行 莱芜生姜品牌估值达到123.66亿元

□记者申红报道第七届姜产业博览会上的生姜大王。□记者申红通讯员段浩然报道本报济南讯世界生姜看中国,中国生姜...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