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高新抢抓区划调整机遇瞄准国家高新区第二方阵

济南日报 2019-09-23 11:11 大字

莱芜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朗进科技6月21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维达自动化生产线全景孝义河湿地公园美景如画。金智瑞外国专家

今年上半年,莱芜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7亿元,增长9.1%;1-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0.68亿元、利税4.76亿元,分别增长13.7%、17.9%;出口7.4亿元,增长14.7%,增幅均名列全市前茅。前七个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742万元,税收占比83.5%。

今年以来,莱芜高新区抢抓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接轨济南、融入济南、对标济南,确定了莱芜高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方向定位,即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坚持全面融入、开放创新、对标提质、实干争先,努力打造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创新要素集聚的新板块、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组团,加快迈进国家高新区第二方阵。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集聚发展澎湃动能

莱芜高新区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全区发展的“希望工程”,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集聚,全力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人才发展的“高地”。

项目是发展的第一抓手。莱芜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精准专业招商,集聚资源要素、攻坚突破项目,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具体工作中,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路径,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等“三强”企业,积极引进配套能力强、带动能力强、支撑能力强的好项目;聚焦“两个重点”,对外“无中生有”,做好“筑链”文章,对内“有中生新”,做好“强链”文章;实现“三个转变”,从“引资”向“选资”转变,从工业项目为主向工业项目与研发类项目并举转变,从占用新资源引项目向腾笼换鸟、无地招商转变。

如今,“梧桐树”枝繁叶茂,“金凤凰”纷至沓来。

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在莱芜高新区建立的合资企业爱地高分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造商;

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北京汇源集团在莱芜高新区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投资1亿元的黑旋风锯业项目连年纳税超千万元,今年新投资5亿元的超大金刚石锯片项目设备已到位,即将投产;

与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济南高新区合作建设的创新示范基地项目7月25日举行开工仪式,开启了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瑞青科技、清芸太阳能等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迅速签约落地,为莱芜高新区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全区已形成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食品“四大主导产业”,构筑起了高端产业集聚地。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类市场主体1.5万家,注册企业46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2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招才引智方面,莱芜高新区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模式,成立了招才局,修订完善“人才强区”战略、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人才社区,4栋专家公寓基本建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凤凰英才”“归雁工程”两大计划,目前共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多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两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2名。引进的瑞典克里斯特·霍姆伯格(瑞典皇家工程院、科学院院士)获得泉城友谊奖,这是全区专家第一次获此殊荣。注重本土人才培育,目前已培育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名。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工人绞断纸浆板包装上的铁丝后,来自巴西、古巴、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纸浆板进入打浆池,经过四道工序后,液态的纸浆华丽变身为原纸。不需人工搬运,原纸自己乖乖进入到成品包装生产线,切割、分装……从纸浆到包装好的成品,除了最初的投料和最后的运输装车,维达纸业(山东)有限公司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操作电脑控制系统。

“智能化生产一直是维达追求的目标。随着智能化生产线和智慧物流系统的实施,仅仓库的人数就下降了30%,人均产值却提高到了180万元。在未来,我们还要打造具有智能预警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工厂。”维达纸业的一位负责人说道。

莱芜高新区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新兴产业培植计划”,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互联网”升级、数字化工厂,助力企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28家。爱地高分子公司、润达新材料公司2家企业被列入全省瞪羚企业培育榜单,鼎裕生物能源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力创科技、威马泵业和维达纸业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黑旋风锯业、华冠智能卡和润达新材料等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优胜企业”;全区共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

企业界流行一句行话: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为抢占行业制高点,莱芜高新区支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主导起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通过标准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7年,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修订了国家铁路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铁道车辆空调 空调机组》(TB/T 1804-2017),牢牢掌握了行业话语权,稳稳占据了产业制高点。

目前,区内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个,行业、地方标准7个,采用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54项。其中,爱地高分子承担制定了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第一个国家标准,力创科技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高压电能表国家标准,泰禾公司主导制定了“食品营养强化剂柠檬酸钙”国家标准。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山东名牌产品18件、山东省国际知名品牌1件。

此外,着眼于创新平台的建设、政策集成的完善,莱芜高新区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力支撑新动能的培育、新引擎的打造和新经济的壮大,创新引领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在公共创新平台方面,依托高创中心这个国家级孵化器,建立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体系,目前已引进中关村智能制造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型项目和研发机构150多家,硕士以上人才60余名、高层次专家25名。在企业创新平台方面,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个、市级创新平台64个,一批企业还在境外设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科技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科技创业种子基金,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城市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莱芜高新区牢固树立“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功能集聚、生态优先、绿色宜居”的思路,打造有魅力、善感知、有温度的城市。

以完善路网、水网、热网、气网等为重点,累计建成道路360多公里,形成了“四纵七横”主干路网,铺设管线900多公里辐射全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区65平方公里。以提高城市生态为重点,相继建成了滨河公园、汉江公园等市民公园8处,大崮山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中,全区已形成绿化面积36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区内已建成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高创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设施,以及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高级技工学校等高等院校。

只有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比翼双飞,才能实现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才更有后劲、更可持续。莱芜高新区坚持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力打造了郭家沟、孔家庄等5个省级美丽乡村。抓住产业这个根本,按照“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乡村旅游,山歌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抓住投入这个关键,近三年来,整合各级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752万元,先后实施了雪藕芹菜种植、肉兔养殖、鱼塘养殖等产业项目,加快了脱贫步伐。截至去年底,基本完成了全部脱贫攻坚任务。此外,全区扎实推进旧村改造,33个“城中村”已有28个全面完成拆迁,累计拆迁旧村298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楼249万平方米,近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本报记者 王军)

新闻推荐

寨里镇寨里中学做既有品质又有温度的教育

寨里中学开展师生趣味运动会。寨里中学现有22个教学班,学生861名,教师83名。2018年学校荣获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学校,...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