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的“星星之火”推动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三管齐下”引得人才来

济南日报 2019-08-12 11:24 大字

返乡创业青年亓宪瑞在车间与员工检查山楂干质量。

人才是事业之基,也是兴农之本。为破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莱芜区积极探索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着力做好“选拔、引进、培育”三篇文章,引导人才“上山下乡”,一批有魄力、有远见、懂知识、爱农村的人才纷纷归“莱”,如星星之火在莱芜大地上迅速燎原,成为激活农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优选,坚持能力和标准并重,让人才队伍“强”起来

农村要发展,选好“头雁”是关键。莱芜区采取“村助理员+技术辅导员+项目服务员”三员互动模式,组建乡村振兴专业服务团队,引导优质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

村振兴助理员,可以改善基层组织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解决农村发展后继乏人问题,是乡村振兴的一股新鲜力量。

助理员亓帅,今年6月份才到高庄街道曹家庄村正式上岗。据他介绍,目前村“两委”成员的年龄集中在45岁到55岁之间,他到了村里之后在处理完自己的分内工作之余,主动寻找机会,帮助村里有困难的老人,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赞赏。

目前已为44村选拔44名助理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得到恢复和壮大。

莱芜区还深入实施技术特派员制度,配强技术辅导员,坚持延伸服务链条,将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共有100余名专家与村、企业签约,开展合作项目40余个,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为乡村及企业发展插上了知识的翅膀。

此外,莱芜区当好项目服务员,积极做好项目服务工作,编制《乡村人才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广引,坚持质量和数量同行,让人才队伍“壮”起来

人才为什么要来?产业无疑是最好的媒介,它可以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因此,莱芜区重点支持各镇(街道)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做强、做精、做大特色产业,先后围绕小红星山楂、莱芜鸡腿葱、赢泰鲁中肉羊等优质资源,打造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人才引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已引进农业类泰山学者以上高层次人才10余名,涉及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产品加工等多层次、多领域。

莱芜区还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吸引“新乡贤”回归故里、反哺桑梓。目前,已吸引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李贵新、吕学伟等一批在外地工作的知识分子、企业家等返乡创新创业。

莱芜区制定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办法》、《支持工业区(口镇)建设发展有关政策》等,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土地、厂房、税收等方面配套扶持,并给予100—300万元创业启动扶持资金和100-500万元的股权投资,每月发放500—20000元的生活补贴。强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了1000多名优秀人才来莱。返乡创业青年亓宪瑞依托家乡优质的山楂资源,创办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吸引了70多名大学生到公司工作。他的公司还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山楂干行业企业标准,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

自育,坚持技能和素质齐飞,让人才队伍“活”起来

本地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莱芜区坚持挖掘潜在乡村人才资源,依托教育院校、农业机构等平台,加大本土人才培训力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近年来,莱芜区每年都选派一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到山大、浙大等高校进修深造,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壮大农村致富“领头人”队伍。目前共培育嬴牟乡村之星36名、齐鲁乡村之星13名。

同时,莱芜区不断加强农业技能人才培训,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截至目前,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共140余名,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带头人。

莱芜区还着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大力培育适应政策调整、科技进步、市场变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后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多批次培训活动,邀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为学员授课,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本报记者沈孝东通讯员张慧通卓平)

新闻推荐

迎“风”出击 奋战“利奇马”莱芜区齐心协力打赢防汛防台风硬仗

8月11日,莱芜区雪野水库提闸泄洪。据了解,雪野水库当天两次提闸泄洪,八孔溢洪闸门全部开启,每秒出水流量为200立方米...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