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省级贫困村4年摘掉“贫困帽”的背后 两个年轻人 托起张家台

济南日报 2019-05-17 11:32 大字

2011年,在老村支部书记的感召下,1982年出生的王海荣回到家乡,被选为张家台村村委会主任。2012年开始主持村“两委”的工作,2014年当选书记兼主任。2015年,原莱芜市城市建设投资服务中心选派,1977年出生的王福成到张家台村担任“第一书记”。两个原本不相识的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没有人能够想到,4年后,张家台村不但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也成了一段佳话。

回村任职 独木难支

王海荣回村之前,在外面承揽工程,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为人实在,工作脚踏实地,当时的老村支部书记去世前,认定张家台村要翻身必须靠王海荣这样的年轻人。

老村支部书记在村里干了一辈子,他最清楚张家台村的症结所在。

张家台村位于莱芜区和庄镇东南,地处大山深处,村子的主体部分地势较高,交通闭塞,水资源缺乏,植被稀疏,人口1543人,是和庄镇第二大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791人,是原莱芜市贫困人口最多的省级贫困村。2015年,王福成作为第三批市派下基层干部入驻张家台村时,王海荣上任党支部书记也才一年左右的时间。村里年收入仅几百元,还有不少外债;变压器不足,有的村民家里灯泡都不亮;村里仅有一个小吃水井,地势高处的100多户村民吃不到水;路难走,一下雨就要蹚稀泥……许多积攒了几十年的困难摆在面前亟待解决。

面对村庄的这种情况,回村任职的王海荣带着满腔热情,想要给村里干些实事。首先就是电的问题,当时全村只有两个变压器,百姓照明都满足不了,经常村西的灯泡亮,村东的灯泡就不亮。王海荣天天盯着变电所,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争取来两个新的更大的变压器。到现在为止,全村新建箱变、台变8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

2015年是大旱之年,原本就吃水难的张家台村村民的日子更苦了。住在村里地势高处的老百姓,还不得不挑着扁担去村头的井里挑水吃。想解决吃水难,没有钱肯定不行。但是村里除了外债,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平时村里买水买纸的钱,都需要王海荣自己掏腰包。“我一个农民找部门也不熟悉,垫钱修自来水,我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都行,但是这样也不是长远办法。”王海荣感觉到了独木难支的压力。

就在这个时候,王福成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了张家台村。

初次相识 共同干事

王海荣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王福成的时候,他心里犯嘀咕,“王福成书记一脸书生气,白白净净,也没有农村工作经验,能在村里扎下根来吗?”

王海荣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有一次,王福成来到一个贫困户家调研时,看到老人独自住在简陋的石头屋子里孤苦地生活,孩子不在身边,做一顿饭就要吃一天。看到这样的情况,王福成忍不住就掏出钱塞进老人手里。这些细微的举动,王海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得组织派来的“第一书记”是能干事的人。

之后王海荣就把村里的困难摆在了王福成跟前,王福成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村里缺水的问题,便一边向单位申请资金,一边跑相关部门要政策支持。在机关干了20几年的王福成,利用水利方面的政策,争取到了改善村民用水的项目。很快一眼300米深的水井打成了,铺设了1200米的管道,又把村庄高坡上的两个水池进行了加高改造,终于解决了全村人吃水难的问题。

王福成善于利用国家政策,争取到修路、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还想方设法争取到派出单位的资金支持和帮扶,解决村庄的发展问题。先后争取派出单位帮扶资金120余万元,其中78万元在村委大院建设了91.2千瓦光伏电站,30余万元建设了文体广场和拉呱大院,改造了村委大院、维修加固了“三八桥”。王海荣全力配合王福成工作,尤其是村庄内部关系协调等,村庄越来越团结稳定。

两个人也从陌生人成了好朋友。不过,2017年,因为村庄小街小巷整治硬化的事,两人却闹了“矛盾”。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

张家台村多年没有修路,村里无论是生产路还是小街小巷都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2017年是国家小街小巷治理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按照规定,国家每平方米补贴18元,而当时的成本是每平方米50元左右。按照预算,全村小街小巷治理大约需要100万元,为了筹措资金,两个人想尽了办法,镇党委政府帮助解决了部分沙、石子等物料,但是资金依然还有50多万元的缺口。

修还是不修?想到全村1500多村民的期待,王海荣再次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30万元,而王福成也从家里拿来了6万元。

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6万元,两人第一次“吵”了起来。“我是村里人,我掏钱是应该的,王福成书记虽然在这里任职,但是毕竟是外人,他已经给村里干了很多好事,再让他掏钱,我心里过意不去。”王海荣说。其实,最让王海荣担心的是村里的财务状况,“村里虽然有了些集体收入,但是开销也大,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钱还给王福成书记。”

但是王福成也有自己的理由:“我既然在村里干“第一书记”,就是村里的人了,给村里作贡献也是应该的。”就这样两人僵持不下。最后,村“两委”达成了一致意见,王海荣妥协了:“垫钱可以,但是上级资金一到位,就立即先还上王福成书记的6万元。”

达成协议后,张家台村“两委”团结奋战,全体村民齐动手,很快就把小街小巷治理好了,圆了村民水泥路的梦。

2017年,王福成驻村两年任期到了后,在全体村民的挽留下,党组织在经过综合考虑后,让王福成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去年,考虑到王福成、王海荣的默契配合和为村里作出的贡献,党组织对两人的职务进行了对调。

现在的张家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由2014年的791人减少到25人,每年村集体收入从4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赵冰 张鹏 冷亚茹)

新闻推荐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壮大声势勇亮剑 莱芜区启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本报5月14日讯(记者张鸿儒)今天上午,莱芜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此活动是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