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一把刀

济南日报 2019-05-07 11:32 大字

陈同业父子正在打制刀具。

4月22日,记者来到莱芜高新区陈盘龙村。顺着村里小路前行,从远处传来清脆有劲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循声而去,不远处就是一处“铁匠铺”,“盘龙刀”第四代传人陈同业和他的儿子陈茂金冒着火炉前的高温一起锻打刀具。所谓“铺”,只是一间矮小的房子,屋子一角放个大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陈同业父子二人坚持手工打造,一锤一打全凭经验,无论谁来,每天只做十几把,求刀者络绎不绝,但也只能耐心等待。

据陈同业介绍,锻造一把好刀,需要经过劈铁、烧软、锻打、夹钢、剪把、淬火等十几道工序,都是完全按照古法进行,每道工序都缺一不可。

《北史》中有记载:“以柔铁为刀脊,钢做刃。”顾名思义,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陈同业的刀之所以能够用20多年,就是因为沿袭了这句俗语,这也是其与那些机器制成的刀的最大差别,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技术。

据了解,一般的机器制刀是用一种含钢的料,用冲床冲出来,一次成型。而手工制刀则必须手工把钢加在料里,之后开了刃更好用,也使刀更加耐磨。“整个过程把钢固定住是关键,也是一个经验活,只有烧到恰当的温度时用锤子把钢砸住才能成为一把好刀。”陈同业拿着一块嵌入钢条的铁块说。加钢之后,陈同业父子共同舞动起铁锤,叮当的打铁声仿佛一首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风箱会在平缓匀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灶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叮当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紧接着,再进行抢光、磨刃、按把、包装等步骤,一把盘龙刀算是制作完成。“市面上卖20多元钱的刀可能用一年就不好用了,但我这作坊里出去的刀,只要精心使用及时清洗干净,一般3年内也不用磨,并且使用寿命都在20年以上。”陈同业信心满满地说。

2016年9月,“陈盘龙陈同业宝葫芦刀”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名录,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保护下来。凭借一股吃苦精神,儿子陈茂金的技术逐渐成熟,已经成为“宝葫芦”刀第五代传人。不仅如此,就连12岁的孙子陈志诚也对打铁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到周末假期,陈志诚都会主动来帮忙。“有时候帮忙拉拉风箱,偶尔也会学着打上几锤,有模有样的。”陈同业说。

生意虽说红火,但陈同业也有自己的心事。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曾经,最红火的时候,陈盘龙村有十几家铁匠铺。许多人受不了打铁的苦,纷纷转行,到如今全村只剩下3家铁匠铺。而且,随着旧村改造的进行,陈家的手工作坊也可能面临着拆除的境地,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成了父子两人的心头事。“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我们继续把这个老手艺传承下去,让‘宝葫芦刀’的招牌越大越响。”陈茂金说。

(本报记者 时伟 张敏)

新闻推荐

凤城街道免费为育龄妇女健康查体

本报4月25日讯(记者李少庆通讯员陶常鹏)为更好地关爱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提升辖区健康服务水平,近日,莱芜区凤城街道计生部...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