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非遗放光彩 民间舞蹈得传承 记文化站老站长黄象浩和蹉地舞的故事

济南日报 2019-04-25 11:32 大字

黄象浩带领和庄镇下洼村村民表演蹉地舞。(资料照片)

1965年,莱芜区和庄镇下洼村一个院子里,黄象浩等几个十来岁的孩子跟随老艺人郭文焕跳蹉地舞。正是这段儿时学习,促使后来担任乡文化站站长的黄象浩将蹉地舞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抢救并传承下来。

遍访老艺人抢救蹉地舞

蹉地舞属山东民间古老的汉族舞蹈,流传于莱芜区和庄镇一带。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平洲原山庙会,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原山求雨,盛行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原山一带常(庄)、文(字)老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作为原山庙会的一项主要活动,蹉地舞一度兴盛,至民国初年之后渐渐冷落下来,一度濒临失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地回春,百废待兴。1979年至1986年,文化部、民委等部门联合发起编纂民间歌曲、戏曲、舞蹈等“十大集成”。这时,从事文化工作的黄象浩想起了小时候跳的蹉地舞。

1955年出生的黄象浩是莱芜区和庄镇下洼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当民办老师,后来因为勤奋和才华,被推荐到新建立的乡文化站工作。

1981年起,黄象浩重新学习蹉地舞并着手整理相关资料。1985年他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向上级汇报,并在1990年获得省文化厅专家的肯定,“这个舞蹈很好,抓紧抢救。”

背一个布包,装着采访本和干粮,挨个村跑,寻访与蹉地舞有关的人和事,遇上下雨,他把采访本抱在怀里避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象浩就是这样采访了当时和庄、常庄一带的200多位老艺人。

不惜精力和财力整理

找莱芜梆子剧团专业人员录制音乐伴奏,找艺术馆、美术馆的专家进行绘图和服装设计,黄象浩不惜花费精力和财力,将蹉地舞的动作、音乐、造型、服饰和道具进行系统整理。最终蹉地舞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98年5月出版)。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蹉地舞在2007和2011年先后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象浩是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30年努力,轻盈活泼的蹉地舞开始受到关注,不仅在民间文艺展演中放光彩,还吸引了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专程前来学习。

“上身向前倾,双脚往后蹬,一步半个蹉,似把原山登”,每次有前来学习者,黄象浩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蹉地舞动作幅度不大,步伐单纯精炼,在院子里、大街上、田间地头等场合均可以跳,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黄象浩说。

如今,和庄镇下洼村已经成为蹉地舞的培训基地,村民逢年过节跳蹉地舞。黄象浩专门培训了和庄幼儿教师、各村村民以及山东艺术学院师生等,蹉地舞的核心传承人超过30人。此外,“老站长”黄象浩还发起成立了蹉地舞研究会,积极推动蹉地舞进校园等活动,参与当地大型活动的展演,让蹉地舞深入群众,焕发持久生命力。

至今,退休后的黄象浩依然坚持务农,坚守着农民的本色;但是当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和学生来了,说起跳起蹉地舞,他又成为艺人。(本报记者 李萌萌)

新闻推荐

莱芜区纪委监委擦亮监督执纪“探头”

本报4月24日讯(记者张鸿儒通讯员亓全)在近日召开的莱芜区纪委监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动员部署会上,该区对派驻机构全覆...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