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下条条框框激活土地效益 90位社员向同一标准“看齐”

济南日报 2019-04-15 11:44 大字

邵宪生(右一)正在大棚内采摘西葫芦。

4月9日,一场春雨不期而至,记者来到莱芜区苗山镇灰堆村。走进村民邵宪生的西葫芦大棚,满眼嫩绿,茎叶在泥地里蜿蜒,藤蔓上生出点点黄花。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

“瞧,圆圆滚滚的,长得多好。”邵宪生说着,捧起3个肥硕饱满的西葫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4亩蔬菜大棚产出1500多斤西葫芦,邵宪生掰着指头算了算,按市场价8角/斤,一年下来能比去年增收1万多元。

大棚内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每种有机肥的用量,具体到多少斤、多少克。

“合作社的标准种植法真不赖,俺以前光靠经验,跟着感觉走。现在看来,种地得有条条框框。”邵宪生说。

邵宪生的经历,是苗山鲁嬴粮蔬合作社90位社员的缩影。长期以来,肥料利用率低让他们头疼不已。由于施肥不科学,过去一个大棚光底肥就需要30多袋,即使生长期间追加激素肥,也会出现西葫芦“尖头顶”、瓜秧“早衰”等营养不良的现象。农药每隔六七天就要打一次,再加上过于依赖复合肥,不仅费时费力,还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虽然统一提供种苗和肥料,但是用多少,啥时候用,以前我们心里也没数。”合作社负责人赵来说。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1月开始,苗山镇政府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开设了农技讲堂,邀请到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服务推广应用平台专家燕增文博士进行授课。经过商讨,他们决定在鲁赢粮蔬专业种植合作社率先开展标准化种植试点。

“刚开始,社员们可不服气呐,说自己脑子笨,一个劲地推脱,他们还是守着‘老方法’,不愿接受新事物。邵宪生算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赵来说。

老邵心里也没底,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赵来的帮助下,他把种植面积、土壤类型、农作物品种等信息输入“农保姆”手机APP,定制了一套适合自身的“西葫芦标准化栽培管理法”。按照要求,肥料用量约15袋,还不到过去的一半,追肥频率也少了一半,邵宪生看了直摇头:“这样下去,瓜苗肯定营养不良。”

“要是比去年少赚了,今年的肥料钱算我的。”赵来说。果然,采用标准种植法,瓜秧不仅没有早衰,产量还比去年同期增长将近50%,而且西葫芦个个富有光泽,肥硕饱满。

老邵不解,赵来点破迷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用好底肥是关键,要让瓜苗根系发达,根长好了苗子就壮,自然就高产。”老邵豁然开朗。

“过去都不信标准化,现在大家都信了。”赵来说,“哪个社员要是不信,我就让他来找邵宪生。”

(本报记者 时晔然 张阳 通讯员 李蒙)

新闻推荐

凤城街道小型洒水车发放到社区

本报4月11日讯(记者刘坤通讯员亓慧)4月10日8点半,莱芜区凤城街道办事处院内,8辆小型洒水车列队排放,8位社区党委书记分别...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