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云山民兵传奇》书稿终于完成耄耋老人书写抗战传奇
张章在认真修改书稿。
连日来,人们以不同形式追思先烈。在莱芜区苗山镇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带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家乡的抗日故事,向抗战英烈致敬。
历时16个月写成42万字
3月26日上午,莱芜区苗山镇南古德范村,83岁老人张章捧出一个精致的木匣子,正面书写着《摩云山民兵传奇》。在打开匣盖之后,一份厚厚的多达42万字的书稿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老人历时16个月艰苦完成的。
“这本书要敬献给在抗战中甘愿‘流最后一滴血’的摩云山父老乡亲们。”张章说。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家民族危在旦夕,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以莱芜为基础,活动于泰沂山区。1939年9月,根据山东纵队第一期整军计划,四支队在莱芜常庄成立四支队后方司令部,常庄村就在摩云山前。
“我这本长篇系列故事收录了本地区一些抗战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过去没有文字记载的故事,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历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张章说。
自家杂货铺是地下联络站
张章1936年出生于大山深处的苗山镇南古德范村。那里是一个交通及信息非常闭塞的山村。因为闭塞,那里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也因为闭塞,让那里保存下了许多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代人流传了下来。
张章的父亲特别擅长讲民间故事,因此张章小时候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一天天地耳濡目染,也让他爱上了讲故事。但让张章对民间抗战文学感兴趣,却始于他父亲张谨堂曾经的地下党经历。
在张章家的西厢屋里,至今还有一张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榆木桌子。“现在用来摆放杂物了,但在过去那是杂货铺的记账桌子。”张章说。原来,抗战时期张谨堂开了一家杂货铺子,对外是家店铺,但实际上是地下联络站,许多地下党员的活动经费也从这里支取。年幼时的张章曾经很困惑,为什么一些人来店里拿着钱就走了——这不是赔钱吗?
“为抗战流最后一滴血”
像张章家建地下联络站是全民抗战背景下的一个生动写照,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倾家、倾产、流最后一滴血”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当时,北海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群众只知道叫北海银行金库)便设在今莱芜区苗山镇古德范村的张家后院。从1942年设立,历经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一直到抗战胜利结束,敌人虽闻风言,却从未获得实据,也曾多次扫荡突袭,但亦未找到金库,金库历经风雨却安然无恙,不是敌人无能,也绝非侥幸,而是有原因、有条件的。
张章说,莱东地处鲁中地区,是徂徕山起义后我党我军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这一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展得很早,徂徕山起义之前有的村就建立了党支部,各种抗日民众团体都有,群众的抗日热情很高,具备了极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北海银行金库能在南古徳范村的张家后院常驻四五年之久,并能安然无恙,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是绝对不可能的。
张章还介绍了当时地下党员开会时的接头暗号,很有地方特色。“来借借你砂锅用用?”“呦,砂锅是有,但前些天不小心打了。”“那还能找到砂锅碴子(碎片)吗?”“我记得拿起来了一块,我看看。”只要两边人把砂锅碴子都能拿出来,并且严丝合缝拼接成一个完整四边形,那就是自己的同志。
老骥伏枥情系抗战
张章感慨,回望历史,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他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虽如同夏花一般,短暂而绚烂,却将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间。
“父亲曾跟我说,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把父老乡亲们打鬼子的事记下来。我从那时便有了一个完成这样作品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张章从泰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小学教书,后来,因为表现突出,张章被调入泰安专区文教局从事文艺创作,一直到退休。回到家乡没几年,张章闲来无事拿起了笔,一头扎进了整理民间故事之中,像年轻时那样,又开始了到处走访的工作。
“清明时节人们都会悼念先烈,我写了这个《摩云山民兵传奇》,那些抗战故事如果现在不讲出来,那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先烈的这些事了。”张章说,“下一步,我还要再创作一部类似的作品,名字想好了,就叫《红桃花别动队》。我年事已高,希望尽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民间资料整理出来,尽可能多地留给后人。”
(本报记者 张鸿儒)
新闻推荐
“红旗飘万代”纪念碑在莱芜区南部山区,云雾缭绕间一座青山若隐若现,这就是海拔576米的云台山,曾名归寨山、聚圣山,...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