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山为家,以树木为伴,毛维刚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国有林场场长,见证了莱芜林场的发展巨变 为“生态梦”扎根林场30多年
毛维刚在山上查看林场苗木长势。
“自从国有林场改革完成以后,我再也不必为大家伙的工资发愁了。现在林场唯一的工作就是为莱芜守好这片绿水青山。”3月12日,在满目青翠的莱芜区吉山林场,回想起以前林场的“苦”日子,场长毛维刚感慨万千。
1986年,毛维刚被招进华山林场当了一名临时护林员,由于踏实肯干,1988年被转为合同制工人。当时,一个人要负责3000亩山林的保护工作,每天步行三四十公里,而且也几乎没有任何装备,一旦发生火情,只能用锨拍,用扫帚打。
自从当上了护林员,早出晚归就成了家常便饭。为有效保障林场安全,护林员需要经常驻扎在山上。由于当时林场条件差,驻扎的地方没水、没电,也没有像样的路,大部分驻扎的地方甚至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能有石头房子住的地方算是好的。”天冷的时候就用树枝搭个棚子,然后盖上玉米秸,棚子里面铺上干草就睡,夏天热的时候则随便找个地方就凑合睡一觉。“冬天冻死人,夏天蚊虫叮咬。”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毛维刚不胜唏嘘。
护林工作不光艰苦,而且非常寂寞。由于驻扎在林区,毛维刚通常从家里背干粮、背水,一星期才能下山与家人团聚一次。山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嗓子痒了,他就对着大山吼一吼,或者对着树木、石头自言自语。
当时最让毛维刚发愁的,倒不是林场的条件艰苦,而是林场的工资得不到保障。为了维持生计,林场职工就掀蝎子、逮蚂蚱、刨树疙瘩,养鸡养羊,但收入还是不能保障。那些年,但凡有门路的都想办法调离了林场。“干了这么多年,我对这片山林感情很深,觉得困难是暂时的,总会过去。”毛维刚回忆说。
2007年,毛维刚调离了华山林场,成了莱芜苗圃负责人。当时苗圃也是自负盈亏,毛维刚上泰安、下南京,东奔西跑,为了苗圃职工的工资没少费心。2012年,毛维刚担任吉山林场场长,又回到了林场。
通过前些年的发展,吉山林场修了路,盖起了办公楼、护林房,也有了专业的灭火设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林场职工的工资还是得不到有效保障。林场职工除了做好日常的巡山工作,保护山林之外,还要想办法挣钱保工资。毛维刚就带领大家承揽绿化工程,先后承揽了莱城大道、汇河大道的养护和龙马河公园的部分绿化工程。
然而,职工收入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毛维刚。改革,成为莱芜国有林场的唯一出路。2016年,莱芜国有林场改革拉开大幕,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保障林地、湿地安全。政府筹措、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吉山林场建设,完成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板栗种质资源库建设,还完善了防火队队员宿舍、防火道路等林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3个队40人的消防队伍。同时,吉山林场被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有了保障,生活条件有了改善。
此外,通过棚改项目,林场职工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林场也增添了运兵车、水车、物资运输车等装备,林场还投资100万元,在桃花峪分区完成烟感、热感、以水灭火试点工程,林场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32000亩的吉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96.3%,从2012年至今,连续7年未发生一次火灾。这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成果,也是一个个像毛维刚这样的林场人努力工作的回报。 (本报记者 王军)
记者点评
对毛维刚来说,今天的好日子可谓苦尽甘来。为守护好莱芜的绿水青山,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山林之间。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像毛维刚一样,许多林场守护人不在乎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护住了莱芜的绿水青山。虽然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与寂寞,但他们心怀感恩,常年坚守在绿海松涛间,书写了一个关于敬业和坚守的动人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明通讯员吴振华)钢城区颜庄中心小学二年级李梦琪同学1岁多的两个双胞胎妹妹因病先后住院治疗,花费巨大,使...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