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扶贫车间搬到贫困群众家门口

济南日报 2019-03-07 11:32 大字

大龙门扶贫车间里正在工作的赵方英(中)。

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大龙门村的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80多岁的赵方英老人正在熟练地把橡皮筋套在阀门芯上,“弄一袋60块钱,我手脚慢点,但是3天也能做完一袋,这样下来一天20块钱就到手了。”赵方英说。

大龙门的扶贫车间依托龙门商贸有限公司,目前以节水灌溉设备阀门、开关加工和藤椅编织为主。企业负责人赵京胜介绍说,企业创办以来,共先后安置了本村和附近村的贫困人口300余人。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每天收入20元至60元不等,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上能顾老、下能顾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扶贫车间里,赵方英和同村的几位村民正围着火炉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没想到俺一个月还能赚好几百,做梦都梦不见。”赵方英说这话的时候引起了周围几位正在忙活的大妈连声赞同。另一位70岁的何西桂老人打趣道:“有了这些收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赵京胜告诉记者:“咱们这里也不硬性规定上班时间,谁有时间谁就来,不方便来车间的,就把活带回家去做,总之怎么方便怎么来。”考虑到部分困难群众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大龙门扶贫车间引进的是适合农村发展并且简单易行的项目。像赵方英老人初来车间的时候,仅仅学了一天就全部学会了,她说:“很好学,只要是你眼睛看得见、双手能动,就能干。”

扶贫车间解决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经济窘境这么简单,更是从心理、精神面貌等方面改变了贫困群众,真正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对贫困群众中的老年群体来说,年老体弱,干不了重活,有的儿女也不在身边,在农村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靠着墙根晒太阳”,日子过得没滋没味的。而扶贫车间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赵方英说:“俺们聚在一块干干活,还能聊聊天,也有个做伴的,俺觉得日子过得也有盼头了,精神头也上来了。”

记者了解到,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同时,不仅消除了贫困户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更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获得感提升,同时,也真正实现了让老年贫困群体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本报记者 郝磊 通讯员 蔺相虹)

新闻推荐

高庄街道中心小学人人防煤气讲安全

本报讯(记者陈延峰通讯员毕海峰)为杜绝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日前,莱芜区高庄街道中心小学开展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