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亓家的杆秤成了“收藏品”
□本报记者 刘大伟
杆秤,作为个体户赚钱“法宝”,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伴随时代发展,这一传统计量工具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高庄街道五龙庄村,三山环绕,景色优美,由于山场面积大,这里家家户户种有花椒树、柿子树等各种经济果木。也正是因为该村地处山区丘陵,基本没有水浇地,村民们也养成了“靠山吃山”的传统,因此村里经商做买卖的人比较多。
腊月初二,寒意十足,然而一大早在村民亓曰海家,一辆满载干花椒的货车已整装待发,忙中偷闲的亓曰海不忘拍摄一段10秒的小视频,发在了手机微信朋友圈。“每发一车就拍个视频,习惯啦。这一车货3万斤,是发往浙江杭州的。”老亓一边操弄手机一边说,“做买卖做到今天,全靠诚信二字。”
亓曰海,今年46岁,之所以很多人都叫他老亓,是因为他从事这个行当已经快30年了,已经在四邻八乡有了一点知名度。如今,老亓有了一家自己的小企业宏业花椒购销有限公司,每年的干花椒走量40多万斤,是村里最大的花椒购销户。
这些年,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亓曰海越过越富,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生意人“诚信赢天下”的理念,却实时牢记心中。
在亓曰海家客厅的西墙上,至今挂着一套老杆秤,每当经营上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拿出来擦拭一番,提醒自己做买卖要“提杆秤高”,对得起秤杆上的每一颗定盘星。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亓曰海的父亲就在本村干供销社代销店。耳濡目染下,亓曰海也有了一点经商意识。初中一毕业,亓曰海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做买卖。这一时期,“万元户”的出现刺激着农民经商致富的梦想。1992年,20岁的亓曰海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这一年,父亲送给了他一杆100市斤的老杆秤。当年通过倒卖花椒,净挣70多元。
几年后,亓曰海靠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一辆三菱摩托车,花椒收购也逐渐走出了高庄。2001年,亓曰海又换了一辆三轮柴油车,生意越做越大,老杆秤却失了宠,亓曰海换上了千斤磅秤。
这一时期,莱芜市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伴随莱芜大红袍花椒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响,老亓的花椒生意是越做越顺,先后迈过10万斤、20万斤、30万斤,交通工具也由三轮变四轮、六轮,买卖从全市到全省再到买全国卖全国,秤也从老式磅秤换成了电子磅秤,而那套老杆秤正式被弃用打入“冷宫”。
进入新时代,随着电子商务风刮到小山村,老亓的经营理念也有了新变化。2016年,这一年老亓的花椒生意迈过了40万斤,他开始学习通过中国花椒网、花椒论坛以及10多个微信群做起花椒生意。
“如今坐在家里,操控手机就可以做全国的买卖。”老亓自豪地说,“中国有花椒的主产区,我基本都去过,除了不做甘肃花椒买卖,俺的生意基本上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
这才没几年,老亓新买的电子磅秤就很少“外出走动”了。老亓说,这几年伴随互联网营销理念的盛行,他几乎不再外出收购零散户的花椒,除了收购本村和周边村的散户花椒,他都是通过手机和网络同全国各地较大的散户直接收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计量方式,从老杆秤到磅秤再到电子秤,变化的是工具,不变的是诚信公平,科技无论怎么变化,秤所代表的诚信精神不能丢。”老亓认真地说,作为个体户,心中要有杆秤,这杆秤就是秤杆上的准星,衡量着一个人实在不实在。
如今,老亓家的杆秤已经“下岗”了,变成了家里的“收藏品”,但诚信经营心中那杆秤却永远常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冷亚茹1月4日,记者来到陶华的家中,走进她的书房,吸引记者的是一摞摞的札记,翻开一本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她这些年来...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