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土里刨食”,如今是“土里刨金” “老农民”成了“职业农民”
□本报记者 郝磊
12月10日早上10点多钟,家住莱城区牛泉镇刘家庄村的毕研虎,来到了自己的草莓大棚里。只见他拿着电遥控器轻轻一按,大棚上的防冻设备缓缓地自动卷缩起来,不一会儿,就卷到了大棚的顶端。
毕研虎一边给记者展示着大棚的高科技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趁着太阳好,给里面的草莓晒晒太阳,这样不仅能促进草莓的生长,还能让里面的蜜蜂更好地适应环境。”
毕研虎告诉记者,今年的草莓也是他自己育的苗,天冷之前就全部移到了大棚里面,最早一批草莓很快就能成熟了,草莓的授粉也是用蜜蜂授粉,整个种植过程完全采用绿色无公害方式,这样结出的草莓能有好市场。
一听毕研虎说话,就知道他是一个多年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说话都透着一股朴实劲。
今年59岁的毕研虎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年到头都在土地里忙活着。虽说一直没离开过土地,但是如今和以前却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在村里是公社社员,大家都是按公分计算。咱是农民就会和土地打交道,那时候起就从土地里刨食。”毕研虎说,“但那个时候种植的都是基本的庄稼,为了能填饱肚子,一年到头,除了小麦就是玉米。”
后来,村里慢慢地发展起来,农民们不仅仅单纯地种植粮食,开始尝试蔬菜的种植。那个时候会有些农技专家下乡教农民种植技术,毕研虎就在那个时候学会了大棚种植。
学会了大棚种植,毕研虎开始琢磨大棚蔬菜怎么才能高产,为了研究大棚种植,毕研虎几乎是经常睡在大棚里。
研究大棚种植,不仅仅是在刘家庄村,就连周边的几个村不少村民也都知道毕研虎的技术水平高,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种植大棚的培训,但是靠着近30年的琢磨和研究,毕研虎慢慢地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大棚种植办法。
就这样,边种植边摸索经验,毕研虎一干就是30年。
2014年,是毕研虎的关键一年,种了几十年蔬菜的毕研虎,开始研究草莓种植。自己育苗,自己摸索种植过程,一亩多地的草莓半年就赶上了蔬菜全年的收益。
2016年毕研虎又流转了3亩多地,开始大规模种植草莓。毕研虎告诉记者,同样是大棚,蔬菜和草莓从人工到手艺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样是3亩多地,蔬菜一年到头,也就能收获三万多元,还是毛利,草莓则是半年的时间,但是收益比蔬菜要高出许多。”毕研虎说。
毕研虎的有机草莓一上市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不仅在本市销售,还送到了周边地市的市场。
不仅是草莓,毕研虎还新规划种植了一百多颗有机樱桃,草莓采摘季节过去后,樱桃紧接着就上市,这两种水果都可以采摘,让他的收益和名气都提升不少。
如今,毕研虎从一个老农民转变成了职业农民。用他的话说,不管多大年纪,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就像我是在土地里忙活着,以前是土地里刨食,如今是土里刨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冰“咱市里的学校建得很漂亮,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上学真是幸福。”这是今年秋季开学后,全市市民说的最多的一句...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