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努力,总有成功的机会 那年,那些破产企业的职工们

莱芜日报 2018-12-17 01:01 大字

本报讯(记者 郝磊)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不少国营企业因种种不适应而破产。记者注意到,莱芜塑料制品厂就是那时破产的企业之一。

企业最红火的时候,职工达到了1000多人。这些企业职工如今在哪里,他们过的怎么样?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批当年的老职工。

孟宪武就是其中一员。如今,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12月5日,在他生产车间旁的小库房里,孟宪武一边改装他自主研发的新设备,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

“我17岁进企业,那时候企业的产品就是化肥袋子、塑料管材和小水桶。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没有销售指标的压力。”孟宪武回忆道。

从孟宪武的口中记者得知,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也曾几经改革,以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没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开始盲目扩建,导致企业机构臃肿,仅行政人员就占到三分之一,一线的工人只占企业总人数的一半。背负太多包袱的企业最终被拖垮。

下岗后的孟宪武租了两间小瓦房,买了一台二手设备自主创业。经历了企业繁荣到衰退的他深知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孟宪武一边生产着常规的塑料产品一边研发新设备,“为了搞研发我可以24小时不睡觉,家人都说我疯了。”孟宪武说,“那时候没有钱,我就自己画图,买零部件自己组装,失败了就重新再来。”

2006年,是孟宪武的关键一年,那一年他申请成功的“渗灌技术”发明专利成了市场的“敲门砖”。

有了更多的市场,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拐点。孟宪武规划建设了新的厂房、招了新工人,腾出多余的时间他就研究如何改进设备。这几年他陆续申请了10多项专利,也填补了国家在渗灌技术方面的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份,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试验田也用上了孟宪武发明的新产品。

原破产企业老职工们之间的感情深厚,隔上一段时间总会聚一聚。前年的聚会上,得知一位老职工生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募捐了6万元钱送到了医院。

不仅在生活上大家相互帮衬,在事业上也相互扶持。原塑料厂职工鞠效群、何心法二人在企业破产后也自主创业,但面临着租用的生产车间到期影响生产的问题。孟宪武得知后主动提出,让他两人加入自己的企业,厂房与他们共享,3人合作把企业做大。

“这个时代选择的机会多了,市场也很灵活,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是聚会时老职工们的感慨。

新闻推荐

天气转冷 羽绒服走俏

随着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很多商家纷纷打出了取暖用品打折促销的招牌,各种款式的棉衣、羽绒服、手套、帽子等五花八门的商品...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