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担任村支书,心情大不一样 王兆申的失落与欣慰
□本报记者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亓莹莹
说起改革开放40年最难忘的事情,贺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兆申说:“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干了村支书后,其间的心情起起伏伏。”
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贺小庄村距城区24公里,西边隔壁村就到了泰安。王兆申回忆,1989年,村里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冬天,村民烧炭取暖,买的炭运不进来,卸在邻村,村民只能一车车地往家推。收入也只靠种庄稼。这一年,王兆申被选为村支书。
日子过得很慢,年复一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思来想去,还是得在土地上做文章。王兆申通过朋友了解到,有些地方搞草莓种植,收益要比农作物高。几经周折,1996年,王兆申联系到可以到村里投资的企业,想通过将村民土地转让的方式,由投资企业承包土地搞草莓规模种植。
但那时,国家尚未出台土地经营权转让的相关政策。政策的缺失造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村民非但不理解,还有了意见。王兆申心情异常失落。
“现在想想,也怨不得老百姓,那时政策上村民有土地承包权,但没有明确提出村民可以以土地流转形式将经营权进行转让,老百姓对这方土地的感情深厚,转让经营权,不就是没了饭碗。”王兆申如今回过头来看,心里也平淡了很多。
部分村民对王兆申有意见,还去镇上上访。从大局考虑,王兆申主动向当地镇党委递交了辞呈。
一晃10年而过。
其间,王兆申干起了自己的买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做生意之余,他时刻关注着政策的变化。他注意到,国家对农村惠农政策逐渐明朗。农民可将土地流转,还鼓励吸引投资者到当地投资,进行生产经营,同时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王兆申把了解到的政策与村民们交流,说:“虽然咱村的集体资产七零八散,村民收入并没见长,但用好政策,好日子不会远了!”
2007年,在村委换届选举大会上,原先上访的村民带头投票给王兆申。王兆申第二次被选为村支书。
有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有老百姓在背后“撑腰”,王兆申决定还是要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趁改革的东风大干一场。
先是收回了散落在外的村集体资产。有了第一桶金,修路、治水、挖井、架电,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贺小庄村有种菜的历史,自此改变了村里的产业结构。结合国家增减挂钩政策,贺小庄村村民也从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
村民们渐渐意识到,只有蔬菜种植规模化,见效才快。贺小庄成立了金牛薯业合作社,流转邻村土地,搞起了马铃薯基地大棚种植、鸡腿葱等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并邀请市农科院在村里建试验站,技术专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村民年收入近10万元。
村里投资建设了14个蔬菜温室大棚。村“两委”让村民自己投票决定大棚使用权,收益归村民,风险由村里承担。
如今,又过了10多年。家家户户都靠种菜走上了致富路,很多有了自己的温室大棚。
王兆申两度担任村支书,终归带着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这让他备感欣慰。
新闻推荐
一阵大风袭来,“村官”金大为的画笔被吹散一地。老党员张敬秀看到后,为他四处“寻笔”“你的画笔不能丢!”
□本报记者鹿振林“大为,你的画笔不能丢!我给你保存着呢。”莱城区和庄镇张家台村89岁的老党员张敬秀,笑眯眯地对大学生“村...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