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更值得反思 从莴苣滞销管窥农村经济作物种植之一
□本报记者 李玉亮
近段时间,莱城区羊里镇玄王石村的200亩莴苣因为滞销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解决种植户“卖菜难”,市民、超市、公益组织、齐鲁商盟纷纷伸出援手,上演了一场踊跃购买莴苣的爱心接力,正能量满满的。
这一“热点”最终成为好事,当然值得高兴。但好事的背后掩盖的事实更值得重视:菜农依然亏损。莴苣的种植工序较为复杂,施肥、浇水、喷杀菌药,亩均成本2000元左右。为了尽快将菜卖掉,村民大多以一两毛钱一斤的价格出售,根本保不住成本。
近年来,经济作物不“经济”的现象屡有发生,莴苣滞销只是新添的又一例证。这不,临到年底,花卉市场又迎“寒潮”,由于今年花卉需求量明显减少,莱芜市不少花农们有些发愁:弄不好就赔五六万元。从小米、蒜薹、大葱、萝卜、白菜,到生姜、大蒜,其价格经常出现波浪运作态势,而农村在种植上则顺应这种态势,呈现出“一家收益不错、全村蜂拥而上”的场景,结果却往往慢了半拍,进而有了莴苣式的“只要给钱就卖”的结局。
很显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由就是生产与市场脱了节。就拿这次莴苣滞销为例,往年村里一共也就种四五十亩,由于去年价格高,村民积极性大增,在对市场需求缺乏研判的情况下,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了200亩。但受今年整个蔬菜市场环境影响,外地价格和本地差别不大,再加上运费,批发商无钱可挣,就不再采购,导致滞销。
避免这种“蜂拥而上、一上就赔“的怪圈,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走合作种植的路子。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证明了一点。该社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芹菜、韭菜、生姜等“绿色”农产品,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余万元,累计分红200余万元。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莴苣的滞销也让村民接受了一次市场的教育,明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玄王石村党支部书记玄继高表示,村里打算成立合作社,直接对接大型商超。如此,这次滞销就真正变成惠及全村的好事了。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刘琳通讯员许红杨卉姿)一男子旅馆门口偷走女店主电动车,次日再次经过时被女店主认出。为了追回被盗...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