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村庄发展的症结所在,“第一书记”对症下药 吕家峪村“解渴”记
□本报记者 张群
吕家峪村水资源条件差,眼看别人因种植生姜发大财,村民既羡慕又着急,“第一书记”何金友到来后,彻底解决了困扰村里多年的灌溉用水难题。
“何书记,这么早就来上班了!”10月30日一大早,钢城区辛庄镇吕家峪村生姜种植户吕守胜看到前来上班的何金友老远就打招呼。
在一年前,吕守胜见到何金友就躲着走,到底什么原因呢?这都得从“第一书记”到村说起。
2017年7月31日,市人大机关干部何金友被选派到吕家峪村担任“第一书记”。吕家峪村是市级贫困村,何金友进村以后,通过走访了解到,村里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山场面积1500多亩,可利用耕地并不多,剩余的800余亩由于村民意识保守、种植观念落后,并没有充分利用,遇到年成不好收入基本为零。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告诉何金友,村里亟须调整种植业结构。经过和村“两委”商议并外出考察学习以后,何金友决定在村里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引导村民大面积种植生姜等经济作物。
把好了“脉”,下一步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何金友对吕家峪村的未来信心十足。
由于种植生姜水源是个大问题,所以,何金友最初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同。“我们种了几十年花生,凭啥你一来就让我们种姜啊?种姜得有水,村里缺水,用啥浇地啊?”首先站出来反对的便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吕守胜。“老哥,这个我都考虑好了,保证让你有水浇地!”何金友心想,必须得把水解决了,才能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吕守胜今年56岁,家有10亩地,去年几亩地的花生一共挣了不到2000元。其实吕守胜不是没想过种生姜,他也曾因为外村生姜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眼红过,只是他心里门儿清:村里水浇条件差,修个水库得一百多万元,谁愿意为他们掏这个钱?
多年来,为了解决灌溉用水难,村里下了不少力。但是都因为资金问题不了了之,到了后来,就很少再有人提水库的事了。
何金友不信这个邪,他反复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分头做工作,但是村民似乎并不热乎。“你只要能把水源给我解决了,你说种啥就种啥!”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吕守胜撂下一句话就走了。
何金友意识到,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势在必行,但是资金又是一大困扰。2017年8月份,他领着村“两委”马不停蹄地跑部门、立项目、争取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何金友争取到了资金。
有了水,产业发展有了基础。2018年3月份,村里成立莱芜市桑梓林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500亩土地,村里300多口人都种上了生姜。
今年4月,村里一座大型水库修建完成,随后又新建三个蓄水池。何金友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质疑声也渐渐没有了,村民开始相信他真的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目前,吕家峪村生姜种植近900亩,年收益近10万元的种植大户就有8户。吕守胜便是其中一家,10亩地吕守胜种了8亩生姜,2亩花生,生姜一亩地净收入1万元,今年共收入8万元,而花生除去施肥、浇地的费用一分钱没挣。
一下收入增加了8万元,吕守胜感觉像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中了,他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就听何书记的,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吕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昌告诉记者,何书记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实事,修水库、种生姜、修路、装自来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特别是在修建水库的时候,为了节省资金,何书记主动领着村民一块干活,很让人感动。
一年的相处,村“两委”和党员群众纷纷这样评价何书记:“吃得苦”、“耐得烦”,说话办事有“门路”,不怕脏不怕累,有了他心里干啥也有底了。
何金友介绍,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村里生姜的种植规模,并引进猕猴桃种植和养殖业,彻底改变村里的经济结构。
新闻推荐
□记者于向阳通讯员张鸿儒卢慧报道本报莱芜讯10月31日,莱芜珠江村镇银行将11000元现金送到莱城区...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