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三色”农业新引擎——市农业局“四个一”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莱芜日报 2018-10-30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魏海刚

责核心阅读 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是农业的主要功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特别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近年来,莱芜市积极实施绿色兴农基本方略,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点带面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将示范点、示范园区建设融入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中,创建高标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不断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升级版。目前,持续涌现出嬴泰田园、香山田园、明利特色蔬菜基地、润百禾设施农业基地等形式各异的生态循环休闲农业主体达到57家。到2020年,计划新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园区)6处,3-5家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65家,年营业收入达到3.8亿元。

“实现生态高效循环农业,需要打造生态养殖,才能达到生态种植。比如农作物秸秆可以进行充分利用,转变成肉羊饲料,肉羊养殖中产生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成有机肥应用在草莓、樱桃等种植中,从而形成‘秸秆-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种植’这样一个生态高效循环的农业生产过程。”10月26日,嬴泰田园总经理潘林香告诉记者。据了解,嬴泰田园不断创新发展生态闭合式循环模式,养殖鲁中肉羊3000多只,成立莱芜市草莓产业联盟,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关乎现代农业发展的高质量水平,关乎农业农村的长久发展大计。”市农业局局长谢天目介绍,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特色、绿色、彩色“三色”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绿色发展,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重点突破、集成技术,创新模式、提升水平,有效地实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三者的协调统一,不断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莱芜路径”。

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集成推广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关键技术

重点加快“三辣一麻”“三黑一花”及白花丹参品牌基地建设。在粮食、果品、蔬菜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以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各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粮食作物亩均减施化肥1公斤左右,蔬菜亩均减施化肥3-5公斤,果树亩均减施化肥2-3公斤。

加快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筛选、登记和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建设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2017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7.5万亩,建立绿色控害核心示范区2000亩,带动周边6万亩以上全程绿色防控生产,推广应用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参与全省“三品一标”技术规程编制工作,组织编制“无公害农产品——— 姜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地理标志——— 莱芜鸡腿葱”“有机食品——— 大蒜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蒜薹生产技术规程”。以产品为单元,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累计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2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46个。国家特色蔬菜技术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落户莱芜市。

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形成区域大循环。依托各类现代化农业园区、优势农产品主要区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依托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基地小循环。将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青贮饲料、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利用等新技术、新成果集成配套,探索总结出种养结合、种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沼气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循环生产模式,构建生态保护与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依托莱芜市嬴泰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莱城区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特色果菜基地,在樱桃、草莓、芹菜、韭菜等作物上积极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试验与示范,建立2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区面积共计500亩,总带动面积达到2000亩。示范区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化肥、农药用量比常规栽培减少30%以上,基地产品全部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23处,示范推广面积12.5万亩。

着力构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美丽生态田园综合体

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种养加、产供销、游购娱、生态循环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和附加值。依托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经营等资源,吸引游客观赏、品尝、休闲、体验、健身、度假,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推广明利合作社终端型、利和庄园体验型、四季丰果蔬循环型和六福果业智慧型等农业“新六产”模式,完善“六金一利”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打造一批以雪源昌为代表的休闲渔业公园、以盈和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以竹园子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绿色高效、彰显文明的美丽生态田园。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处、省级美丽乡村1个、全国星级旅游示范企业4家、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处、齐鲁美丽田园1处、省级休闲渔业公园1处,美丽生态田园农业主体达到57家。莱芜生姜、莱芜大蒜种植系统、大王庄唐朝板栗园等13个项目筛选上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

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持续推出一批新举措治理农业绿色生态环境问题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沼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截至目前,全市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达到86%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2%以上,畜禽养殖专业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60%以上。

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利用为主导,以燃料化、原料化利用作为辅助,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争取实施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新建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成型燃料加工、板材加工等综合利用示范点5处。

开展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逐步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制度,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探索农膜污染防治新模式、新途径。目前已对大蒜、花生等作物推广生物双降解地膜4.5万亩,推广标准地膜1.15万亩,以镇(街道)为单位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11处。

加大氯化苦、棉隆等土壤熏蒸消毒剂的推广力度,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0亩次以上,莱芜市荣获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全国先进单位。参加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培训班,持续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及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协同检测、例行检测及国控地膜监测点调查等,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为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奠定基础,目前已完成24个小麦、40个土壤样品的采集。加强野生植物调查以及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汇集整理编制《莱芜百种野菜图谱》和《莱芜市常见药用植物图谱》。

新闻推荐

颜庄镇校园文化建设“校校行”走进鲁能莱芜希望小学

10月23日上午,钢城区颜庄镇校园文化建设“校校行”活动如期走进鲁能莱芜希望小学。诵《三字经》、背《道德经》、唱诚信歌...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