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华:在讴歌农民的道路上走下去
□记者 毕研敏
今年62岁的诗人何兰华是莱芜及周边地区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笔耕不辍,从1986年至今创作诗歌达6000余首,出版诗集5部。这些诗作中,有5000多首跟农民、农村有关,“我出生在农村,也至今扎根于农村,一直细眼观察着村庄的角角落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农村变化之大给了我取之不尽的灵感,而我也将把对农村的热爱用诗歌延续下去。”何兰华说。
1974年高中毕业后,何兰华在老家务农为生,在辛勤的劳作中,他不住地打量着身边的农民。他们在坚守什么?他们在期盼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表达?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他开始思索,最终拿起笔开始用诗歌抒发内心的感悟,从第一首诗《藕》开始,手中的笔就再也没停下来。
1992年,他的作品《遗产》获全国首届农民诗歌大奖赛二等奖,他凭借好文笔进入方下镇政府工作。工作之余,他仍然徜徉在田间地头,哪怕一块石头、一捧泥巴,还有老井、石碾、山地、平原、牛羊、庄稼,这些都成为他诗歌的主角。
1997年,何兰华集纳改革开放近20年来农民爆发出来的喜悦与反思,出版诗集《村庄的月亮》,有一位新加坡的客人来观赏泰山风景,被其中一首诗《老黄牛》吸引住了,他带走了那本诗集,将它介绍给新加坡的文艺界人士。这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何兰华,让他坚定了在诗歌道路上前行的信心。
诗歌写得多了,慕名而来的人也多了,何兰华还记得,当年有人听说了自己的名字后,骑着自行车从其他乡镇一路打听着赶过来,两个人一见如故,畅谈了半宿,从此在写作上互相交流经验,更上一层楼。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十几位诗歌爱好创作者,他们现都已小有名气。
“这几十年来,我的生活都很规律,忙完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琢磨诗歌。如今我60多岁了,还种着一点地,家里孩子也劝我别忙活了,享享清福吧,但是放眼望去,农村生活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新变化,让我写诗的灵感源源不断。乡村自有其特有的美感,只要有需要,我会继续用流墨的笔、流泪的眼和流血的心讲述农村的酸甜苦辣,讴歌农民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激发人们热烈的爱恋,调动聪明才智,建设自己心中的家园,撑起农业一片温暖、澄净、清明的天空;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推进社会进步文明,提供了一片人性、自由、原生态的天空。”何兰华说。
新闻推荐
近年来,莱芜技师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学生课堂学习、校园生活提供现代化保障。一...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