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 真诚的呼唤: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张西爵
这是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说它珍贵,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 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还因为照片背后的丰富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故事。
八级三班23名同学合影 照片提供:张西爵
一
“文革”刚开始的三年间,莱芜经历了批判《燕山夜话》、批判“三家村”、批斗牛鬼蛇神、“破四旧”、“8·25造反”、“8·26围攻”、“9·2大罢官”、“造反派联合夺权”、“文攻武卫”、“改字派”和“砸字派”的大型武斗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对立面彼此仇视、相互诋毁、水火不容,县城的街道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出荒唐的闹剧。二十岁上下,应是求学进取的黄金年龄,可我们却深陷“文革”的泥潭不能自拔。直到1968年秋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高指示发布时,学校和班内的派系山头仍未平息,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仍然生活在“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或“牛鬼蛇神”阴影里,更甭说全班师生尽释前嫌、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照一张毕业照了。
经历过风雨磨炼的一中老三届就这样离开了学校,上面这张相片就照于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年代。我们八级三班共有48名同学,参加这次合影的23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6名。其他同学也全都自由结合照了毕业照,但人数都有限,超过10人的不多。
“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老三届学生的人生轨迹。“文革”前夕,有个“苦读寒窗十二年,混了个独轮驾驶员”小唱,说的是高考落榜的高中生的归宿;上山下乡后,这个小唱改成了“苦读寒窗十二年,混了个回乡一鞭赶”———“一鞭赶”即把老三届统统撵回乡村老家,从抡大镢推独轮车当社员开始。怀着难以名状的愤懑和凄怆,带着一张油印的毕业证和那张黑白相片,我们回到了各自的老家,站在了新的人生起点上。那张油印着最高指示的毕业证成了老三届们最初的文凭,那张黑白相片成了老三届同窗共读的见证。
二
人生苦短,转眼五十年过去了。五十年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废止、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注重科技教育、重视人才、改善民生,神州华夏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的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上,令全世界瞩目。伴随着国家阔步前进的步伐,老三届们也沿着各自的人生道路,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走到了鬓发斑白的古稀之年。
六十岁那年,我退出了中学教坛。清闲下来的我总想找点事干,于是就拿起笔来写点东西吧——— 这是我一直的爱好。我忆起了不谙世事的中学时期,忆起了荒谬绝顶的“文革”岁月,忆起了遭受无辜戕害的老校长和可亲可敬的任课老师,忆起了原本纯真无邪的同窗契友,同时也忆起了那张黑白照片。我翻箱倒柜寻找那张相片,但最终没能找到——— 由于房屋拆迁、为生计和事业而辗转奔波,我的那张相片和油印着最高指示的毕业证都不知了去向,我深为自己的无心和粗心而懊悔。后来每逢与老同学相遇,我总是打听是否保留着当年的照片,结果也总是令人失望。有许多东西——— 比如说真诚的友谊,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失去了才觉得惋惜乃至后悔。在这权位至上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真情虽有,但已经很难找到容身之地。
三
去年腊月,莱芜一中部分老三届在莱城雅鹿山下聚会,说起往事,老同学秦尚泰说他那张相片还保存着,不过因为在箱底保存受潮,已经褪色泛黄了。我欣喜若狂,要他回去后用手机拍摄并给我发过来。就这样,这张八级三班23名同学合影的黑白相片就传到了我的手机上。我如获至宝,仔细地端详着。相片的顶端题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革命的战斗友谊万岁”一行醒目的白字;相片的底端有了褐色或黄色的斑痕,庆幸的是人的肖像和衣着依旧清晰可辨。为了注明相片的拍摄时间和背景,我在相片的底端特意添加了“1968年秋莱芜一中八级三班部分同学合影”一行字。
上山下乡回家路,柳暗花明各春秋。相片的后排左四是我,因为名张西爵(与角谐音),班主任牛其昌老师和同学们常戏称我“张角”。我的右边是号称“数学大王”的张旭正同学——— 张胆识过人,回家后拉过地排车,担任过中学校长,后下海创业,成为莱芜早期矿泉水行业的龙头老大。中排左三名苏中柱——— 苏沉稳干练,1969年应征入伍,在部队由班长一路升到团长,后来转业到泰安,在泰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职位上退休。前排右一名石树典——— 石曾被物理老师张云景称为“小m”,他善于思考,不随大流,在大家都以“积极参与运动”为荣的“文革”年代,唯独他和好友赵纪文洁身自好、闭门读书、苦练书法。回乡后,石曾在汽车五队当过司机。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从此一鸣惊人,终成大才。前排左二、左五、左六的三位女生分别名刘俊兰、王克莲、刘明凤。三位女同学皆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刘俊兰工作于山东省立医院,为著名心内科专家;王克莲工作于莱芜市妇幼保健院,为妇产科专家;学生时期的刘明凤即聪颖灵秀,山医大毕业后一直在莱芜市人民医院保健科坐诊,为莱芜知名的学者型专家。前排左三是房逢玉同学——— 学生时期的房逢玉就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组织才干,写得一笔好字好文,为班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副书记,一中学生领袖。回乡后从代课教师干起,不久步入莱芜政坛,担当要职,颇有廉声,后从市人大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休。我和相片上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国家改革开放、教育振兴的岁月里,以全新的面貌活跃在学校讲台上,默默奉献至退休。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于历史的原因,相片上竟没有一位任课老师!遗憾之余,为学生者怎能不深感愧疚!
四
人到老年,我常常忆起应该走进却没能走进这张相片的任课老师和他(她)们的执教风采。我真诚地呼唤每位老师的名讳:他,牛其昌老师,才艺超群的帅哥,我们的班主任,任教语文;她,李嘉芳老师,任教数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群英会代表;他,张云景老师,任教物理,擅打比喻,能把深奥的物理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李明芳老师,任教俄语,一头波浪式烫发,一副镶金边近视眼镜,外加苗条的身段、白净的面庞——— 在那时那地的学生眼里,绝对是标准的“资产阶级小姐”。有一回上俄语课,李老师叫某男生起来中译俄。那同学正开小差没回过神来,经同桌用胳膊肘子一捣,像怔头鸡般懵懵懂懂地站起来,把中文“俄语老师走进教室,打开粉笔盒”译成了“俄语老师走进粉笔盒,打开厕所”。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两手捧腹。李老师扶了扶眼镜,故作惊讶地两手一摊:“哎呀,那还了得,我咋变成小人国国民啦!”
西海扬波碧含情,皓首满堂春意浓。远航的归来未执手贺,笑看宫山夕照明。走过了十年凄雨腥风,走过了四十年太平盛世,师生们事业有成,殊途同归。这些,在那遥远的1968年秋天谁能想到料到?
新闻推荐
10月14日,莱芜市图书馆举办面塑工艺体验课,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动手,体验传统文化。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