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石岁月沉 铸就万古魂

鲁中晨刊 2018-10-15 01:01 大字

□记者 时晔然 吴健

●小史记

燕子石生成于寒武纪后期,是古代节肢动物三叶虫死后形成的化石。莱芜圣井一带是我国燕子石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品质上乘。虫化石色呈微黄,凸出石面,一般2~4厘米大小,形如飞燕,状若翔蝠;石质细腻,沉透如玉,叩有铜声,抚如凝脂。燕子石不但是研究古生物学的珍贵资料,也是一种独特的观赏石和工艺原料,用燕子石制作的砚台,保潮耐涸,易于发墨,明清时均有记载,称为福砚或鸿福砚,并作为贡品进贡宫廷。此外,它可以制成文房四宝、笔筒、花瓶、扇面、插屏等。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曾为莱芜燕子石题诗曰:“化石峥嵘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轰然地裂无边火,铸就混沌万古魂。”

9月28日,记者来到牛泉镇圣井村,漫山遍野的柿子树硕果累累,田间小路两侧长满了红彤彤的野酸枣,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花椒的清香。车行至村南围子山脚下,这里过去是燕子石的集中开采区。

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包埋在石头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颇似蝙蝠展翅,于是他就命名为“蝙蝠石”。从那时起,燕子石因其特殊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文人墨客的挚爱。提起圣井燕子石,今年55岁的亓树军如数家珍:“老家的燕子石是个宝啊,储量大,品质高,色相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圣井村村民对燕子石进行开采加工,到1990年,全村已经有五六家燕子石加工和专卖店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亓树军年轻时曾经在家乡跟长辈学过5年的燕子石加工和打磨。1991年,怀着一股奋斗的热情和独门绝技,他走出圣井村的山沟沟,在莱城区成立了第一家燕子石专卖店———“树军燕子石”。然而在当时由于燕子石的知名度较低,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不得已他白天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销,晚上就在家自己不断地联系和揣摩雕刻加工技术。凭借着精湛的加工技艺和诚信的经营理念,树军燕子石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2010年他被评为莱芜市民间艺术大师,2011年他的燕子石传统手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他还带动了圣井村近100户村民参与开采和加工,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然而,长期的大规模开采,使得圣井村南面的围子山曾经沟壑纵横,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影响了村民的土地耕作。从2011年开始,为了保护燕子石这一重要的地质遗迹,市地质主管部门建立了燕子石禁采区。该区域南起祥沟村,北至圣井村,西自南白塔村,东到鹁鸽楼水库,规定未经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采区内采挖燕子石及进行其他采矿活动。“鼎盛时期整个圣井村大约有100家燕子石专卖店,现在已不到30家。”亓树军说。

这几年,亓树军也开始把奇石行业作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逐渐减少燕子石的开采量。目前他正在筹备建设燕子石博物馆,目的是为全市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自从禁采区设立之后,我们积极配合上级进行山体治理和修复,已取得明显成效。”圣井村村委委员尹延鹏说,“现在圣井村所有的采坑全部被回填,垫平,还修建起了直通云台山的水泥路,极大方便了周边村民出行。”

沿着围子山脚下的水泥路往东走,行驶大约5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圣井村的南寺,红墙碧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殿宇建筑映入我们的眼帘,处处显出这座深山古刹的宏伟气魄和博大厚重。穿过大门,便来到绿意盎然的寺院广场,阳光透过松树洒在地上。

南寺建有一座“菩萨殿”,坐南朝北,东面有宿舍三间。寺庙内有2座明代雕刻的石碑,记载着这座寺庙的来历,小碑高1.3米,宽0.55米,碑高1.93米,宽0.86米。原寺庙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岁月的磨蚀只剩下大殿的地基。2005年因修建水库,整个寺庙沉于水下。2007年,全村村民集资重新修建了南寺。

“下一步,我们村将紧紧抓住南部旅游区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花椒种植和獭兔养殖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尹延鹏说。

圣井村中的老街□记者 张晨 摄

南寺中保存的石碑□记者 张晨 摄

记者正在采访燕子石经营者□记者 张晨 摄

南寺外景□记者 张晨 摄

新闻推荐

的2018莱芜养老暨健康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

活动为期两天,共设有展位60余个市民观看现场精彩文艺演出记者刘然摄晨刊讯(记者刘然)孝亲敬老,温暖嬴牟。在九九重阳节即将...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