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为重振 莱城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组织篇)
□本报记者 李伟 时晔然
◆编者按 乡村振兴的时代鸿篇巨著如何开篇?改革创新是关键一招。来自基层的创新、群众的创造,必然会对推动乡村振兴起到示范作用。本报今天推出的莱城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的典型报道,诠释了一个过去的“空壳村”“落后村”,如何在短短4年间,用创新思维振兴乡村,闯出一条彰显时代强音的富民之路。今起分组织篇、产业篇、文化篇三篇陆续刊发来自东汶南村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东汶南村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大田里,合作社农民正在跟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右二)一起察看生姜生长情况。(记者 张宪政 摄)
“我入党为了什么?”“东汶南振兴我该做什么?”“身为党员,我今天做了什么?”
高庄街道东汶南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将这三句话做成一个“警示牌”,挂在村委办公室的墙上。这三句话,是在提醒村里的61名党员,更是亓新华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为什么回村挑重担?——— 人活着,不能光为了自己挣钱
东汶南村地处大汶河南岸,土地肥沃,百姓勤劳,被誉为“江北生姜第一村”,是莱芜姜的发源地,1960年在东汶南村召开过全国的生姜现场会。
然而,曾经辉煌的东汶南村近十年来却因干群矛盾成了有名的落后村。2000多口人的大村,矛盾错综复杂,连续五届村党支部书记没有一届能干满三年。到2014年,村集体欠账200多万元,村里不通自来水,村民吃水要向邻村借……老百姓怨声载道。
2000多口人的大村,谁来治村理家?谁来重振村庄?2014年末换届选举前,组织找到亓新华,动员他回村任职。亓新华的父亲知道后,坚决反对。起初亓新华也犹豫。“如果你不回来带着老少爷们好好干,咱村再下去30年,还是这个老样子!”村里一位老党员的话触动了亓新华。
今年38岁的亓新华,从小有股倔劲,18岁时便在外跑货运,20岁到广州做买卖。经过几年打拼,他利用手头的积蓄,在聊城和莱芜先后开办了远东路桥公司、傲农饲料和盛腾包装等6家企业,且皆利润可观。企业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他本人也荣获莱芜市“十佳创业青年”。
回村改变村庄面貌能有多难?亓新华决心蹚蹚这条路。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现实情况比亓新华预想的复杂。先是父亲气得一个多月不搭理他。转眼到了2015年的春节,有人给亓新华送了一份“大礼”,一家一户的大门塞上了传单——— 诋毁亓新华,言辞激烈。“都是老少爷们,这是干啥?”亓新华气愤、委屈、疑惑,却也更加坚定了决心:回村任职,不是为了当官,就是带着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别的啥也不图!
东汶南为啥成了“上访村”,能有啥大事?2000多口人的大村,今天这家有事,明天那家有事,村委大院敞开大门,天天有事;但如果锁上大门,百姓有事找不着人,时间长了,一点儿小事就能拖成大事。
村“两委”要正常开展工作,村大院必须有人气。亓新华立下规矩:朝九晚五,每天考勤,委员迟到一次扣20元,书记迟到一次扣100元。
村党支部副书记毕学磊以为是唬人的话,没放在心上。因为下雨,头一天上班就晚了10分钟,结果大家都按时到了办公室。毕学磊只好交了20元罚款。
村干部就要有村干部的样子,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亓新华说,党员受党教育多年,这支队伍不能散了,必须组织起来,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每季度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党性体检”,为每名党员发一份试卷,大家写下自己入党的初心、想法和打算。党员亓学京每次考完试,都会来找到亓新华,看看自己得了多少分,以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每周一上午,村“两委”召开例会,吸纳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会,村“两委”干部上周做了什么,这周打算干哪些工作,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都可发表一下意见。为了彰显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2014年到2017年,东汶南村还连续四年在年终时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
今年,仅就乡村振兴,东汶南村就召开了四次党员会。亓新华要求:每名党员都发言,不能表扬,不讲好话,只提意见和建议。
“我入党为了什么?东汶南振兴我该做什么?身为党员,我今天做了什么?”“‘每日三问\’句句切中要害,每周‘三答\’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不忘初心,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亓新华说,今年,国家把乡村振兴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省市各级都非常重视,东汶南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重新审视自己,再鼓干劲。
亓新华一心扑在村庄发展上,自己的企业已无暇顾及,他把在聊城的两家企业转让出去,在莱芜的几家,有的租了出去,有的聘请他人管理。亓新华说:“如果还想赚钱,当初就不回村了。既然来了,就一定干出样子来。”
如何凝聚人心?———不断地“画饼”,再一个一个地变成现实
“吃水难,出行难,门前脏,治安乱”。这是亓新华上任之初,总结出群众身边一系列突出问题。
“村里底子太差,干每个工程都不容易。”亓新华说。那时的东汶南村是出名的“白条村”,打井队早知道村委穷,天天上门讨工钱,不然就停工。咋办?亓新华自掏腰包15万元。不到半月,钻出了300米深的机井,东汶南村的老百姓重新吃上了自来水。
凭着一股热情和干劲,亓新华带领村民建起了文化广场、硬化了全部的小街小巷,安装了路灯和监控摄像头……先后干了18件民生实事。村民得到了实惠,亓新华却记不清自己总共搭进去了多少钱。
村里的一位老党员看不下去了,找到亓新华和他谈心:你光把自己的钱往村里搭,这也不是个办法。富日子富过,穷日子穷过。村穷,就走穷路子。
啥是穷路子?亓新华开始画饼。
村里成立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需要成立电商团队进行网上销售。村集体无收入,不可能拿出高薪来聘请销售人员。
毕学堂,是亓新华画饼“画”到村里来的电商人才。
虽同为东汶南人,但亓新华与毕学堂两人都在外多年,并不相识。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亓书记要找他时,毕学堂对亓书记的认知是:一个企业家,在村里干书记,自己垫钱让村民吃上了水,他来了之后,村里有了变化。“亓书记找我要谈些什么呢?肯定是找我聊聊怎么赚钱吧。”可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亓新华自始至终描绘着东汶南村的发展蓝图,讲的全是怎么让老百姓脱贫,怎么才能让村里发展起来。看得出,亓书记只抱着一个念头——— 发展!这令毕学堂震动、感动。(下转2版)
用创新思维振兴乡村
本报评论
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是对基层党组织的严峻考验。东汶南村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乱到治,迅速发展成为全市的一个典型村,其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一招。作为典型,可信可敬可学。
创新思维,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何村一级党组织越来越难干?这是因为,较以往相比,作为村庄发展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不仅要继承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更需具有紧扣时代节拍的创新思维。东汶南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在寻找村庄发展突破点时,既不丢掉东汶南上千年种植生姜的老传统,又将汶南生姜从调料姜创新为蔬菜姜,为东汶南村创造了“姜”来。莱芜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但如果我们囿于一隅,思维固化,就有可能守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弥足珍贵的优质生态产品而不自知,从而坐失发展良机。而具有创新思维,则能将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思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地球是个村庄,村庄发展则要有全球视野。我们已置身于瞬息万变的年代,必须无惧变化,采取新办法,勇走新路子,以时代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4年前,东汶南村还是一个集体欠债高达200万元的弱村,村民吃不上自来水,村庄脏乱差,在新班子的带领下,从零起步,把自己的头脑当做最大的资源,解放思想,跳出思维定势,进行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采取合作社、入股的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给村集体注入活力,让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莱芜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有的基础好一些,有的基础弱一些,是不是说只有基础较好的村才可谋划乡村振兴?东汶南村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弯道超越,足以证明: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面前,大家机会同等。
创新思维,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那些勇于创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村庄,才能实现振兴;只有那些依托自身的资源特色,实现了产业振兴的村庄,以此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价值正在进一步凸显。农村将是我们提振经济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村庄自有迷人之处,让农业充满智慧,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群体,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3版2版
在东汶南村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大田里,合作社农民正在跟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右二)一起察看生姜生长情况。(记者 张宪政 摄)
10月10日,中国选手孙颖莎在比赛中回球。
当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三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孙颖莎以4比1战胜日本选手平野美宇,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孙颖莎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莱芜市组队参加第七届山东文博会
展出图片200余幅、文化作品300余件
莱芜市深入开展“绿满嬴牟美丽莱芜”国土绿化行动
新闻推荐
□特约记者张伟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才会有力量、有后劲。...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