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纵横史 春秋鲁长城

鲁中晨刊 2018-09-25 01:07 大字

长城,一直被当作中国的象征,很多年中都是少数可以激起国人民族自豪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并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闻名天下的秦长城。但世人却鲜少知道,在莱芜市南部山区绵延着一条比之更为久远的长城。

记者在展雄寨拍摄“鲁长城”城墙□记者 张晨 摄

□记者 李玉亮 刘华

对于今天来说,长城的军事作用早已成为过去,可是岁月的潮水并没有冲刷掉它的风采。变迁的世事,也从没有带走它的精神。鲁长城便是其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就像一条历史的绳索,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夹谷会盟以及大大小小的事件联结起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风云中延展而来。

至今,在莱芜市南部山区北侧的各山口要道上,仍残存着一些古城门与古城墙遗迹;在与之相连的各山头制高点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城堡、营盘、瞭望口、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它们就像大地艺术的千古绝唱,成就了莱芜先民万古不朽的精神传奇,积淀了古今莱芜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城,国中之国的内墙。鲁长城也是如此。鲁长城防线,从公元前601年到公元前500年,为鲁国履行了长达百年的防御使命。直到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会盟”之后,鲁国又收复了鲁长城防线以北的所有失地,齐鲁之界才又回到了齐鲁故界。从此,它就在那段历史中默守着,直至2500多年后的2009年。

当年,在国务院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主导,山东大学和莱芜市文物办组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点区域调查队,在莱芜南

部徂徕山脉一线发现大型石墙遗

迹。经过对石墙及其附属建筑物

的深入调查、遗迹清理和研

究后,在石墙遗迹所经过

的山顶及山下关口附

近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出土的陶片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证明该处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遗迹。

之后,普查队与莱芜市文物办组织了一次专家研讨会,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参加。会上专家们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石墙遗迹北距齐长城遗址70余公里,两者之间的地区正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从修筑方式和走向来看,主要是修筑于山岭的北坡,且与齐长城大体平行,推测是鲁国为防御齐国而修建的。最终,专家们经过审慎严密的分析,认为这段石墙遗址可以初步确定为鲁国的长城遗迹。

此次发现入选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名列第四位,引起了史学界的强烈轰动和社会公众的的极大关注。“鲁长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有史可考的、最原始的山岭长城之一,它的发现填补了先秦时期长城分布在国别和地域上的空白,将对中国长城史的完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鲁长城历史的退休教师邢业友认为,鲁长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春秋时期有关战争、贸易、建筑、人物、疆域分界、民族融合等多重历史维度的事件,体现了莱芜鲜活的历史与时代风貌。从鲁长城文化的涵盖内容来说,有以墙堡烽燧为特征的政治和军事,以冶炼铸造为标志的经济和贸易,以人口迁移为表现的民族融合,以碑刻寺庙为遗留的宗教和多种艺术形式。从公元前601年到今天,一部庞大而纷繁的鲁长城史和齐长城史一起,构筑成了一部莱芜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如此厚重的历史,如此丰富的内涵,再加上南部山区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大力保护开发、合理利用鲁长城,已是时不我待。“鲁长城为南部山区开发,特别是旅游开发提供了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潜力和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邢业友认为,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鲁长城具有建筑距离长、历史年代久、符号特征强、有高度民族认同感等特征,是其他文化资源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鲁长城是带状建筑,虽然现在只是发现了莱芜一段,但是依据史料的记载和长城本身的建设规律,往莱芜东西两侧延伸是必然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长期受自然风化、农田开垦、道路修建等因素影响,毁坏比较严重,目前大多数仅残存底部。因此,将鲁长城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列为省级战略,建立以省级为主导、沿线市县区为主体,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并在此科学管理保护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切实提高保护工作的实效性,已刻不容缓。

鲁长城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它默然承载了太多太沉的历史,而历史如镜!鲁长城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因为它不仅仅是雄伟的气势、厚重的砖石。

79岁亓省庄村民刘汉振与记者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记者 张晨 摄

记者测量展雄寨北部粉碎粮食用的石臼尺寸□记者张晨 摄

新闻推荐

亲子体验农耕农忙

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9月23日,由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雪野镇政府、富家庄村委主办的金谷山庄亲子体...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