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孝:改革新政让企业重生
□记者 张杰
今年67岁的王宜孝是连云集团退休职工。1971年20岁的他参加工作,在当时的莱芜县砖瓦厂上班,1976年转到莱芜县灰砂砖厂,后来更名为莱芜县建筑材料厂(连云建材厂的前身),直到2009年从连云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的近40年里,王宜孝见证了企业从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再到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历程。
王宜孝 记者 张杰 摄
临危受命拯救破产企业
1971年底,20岁的王宜孝赶上了国家轻工业招工的末班车,进入当时的莱芜县砖瓦厂,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工人,那时砖瓦厂是数得着的好单位。“记得当时规定截止日期是1972年元月25号零时,之后轻工行业就不再招工了,那时候我已经上班了,所以说还算幸运。那时候的砖瓦厂很红火,我进厂后从车床学徒工干起,在厂里工作近5年,直到1976年10月转到了莱芜县灰砂砖厂。”
当时王宜孝去的灰砂砖厂其实是一个已经破产的小厂子,坐落在牛泉镇杜官庄村(现在的连云建材厂所在地),1970年建厂,到1974年因生产的灰砂砖不适应需求卖不出去而破产。“当时从县砖瓦厂抽调我们16个人过去,厂里还有几个留守人员,刚去时厂子里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职工在墙上写下的打油诗:‘今日灰砂砖厂,到处一片荒凉。何日灰砂再现,直上工业大纲。\’说明大家对于厂子还有期盼。”
1976年,王宜孝和同事到来之后,灰砂砖厂重新恢复生产。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复产后的第一个产品是煤砖,给化肥厂专供。“把煤磨成粉末,添加石灰、石膏等再经过碳化后制成煤砖,供给化肥厂用作生产的原材料。”由于煤砖的产量取决于化肥厂的生产,因此,复产后的灰砂砖厂生产规模受到限制,设备和人员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为此厂里又通过商议,恢复生产灰砂砖。“那时大家真是出了不少力,由于企业资金短缺,没有运输河沙的专用设备,为准备原材料河沙,企业动员大家义务劳动,去河里挖,人工抬小车推,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企业才想办法自己动手制作了卷扬机、铺设了轨道用上矿斗车。虽然大家有热情和干劲,但是路子太窄,灰砂砖复产后厂子的变化依然不大。”
为摆脱困境,厂里组织人员去外地学习,回来后准备上马红瓦和水泥项目。设备不合适就自己改造,在厂长的授意下,王宜孝和同事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生产。由于红瓦受到土质等原材料的限制,试生产一段时间后被迫停产,水泥最终成为了主要产品。“当时年产量还不到8000吨,就这些产品也是勉强在当地销售。”新项目没有给灰砂砖厂带来转机,在这样的压力下,老厂长第二次向政府递交了破产报告,这也让王宜孝和同事难过不已。
破旧立新让企业重生
“面对着二次破产,当时分管生产的负责人刘公田站了出来,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跟我们几个人商议,想把厂子承包下来,大家一起干。如果不承包,破产后我们这伙人又是走的走,散的散。虽然当时我们不知道一些改革措施已经出台,企业允许个人承包,但是我们商议后,都非常支持他搞承包。”王宜孝说。于是,1984年4月份、5月份一份承包企业的申请报告递交到了政府相关部门,没过多久就批了下来,同意承包。“灰砂砖厂就这样成为了咱市里第一个被承包出去的国有企业。”
厂子被承包下来后,怎么干怎么发展,又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幸运的是,1984年6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松绑”、“放权”、搞活企业的试行规定》,为企业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启发。就这样,崭新的莱芜建筑材料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大胆改革迫在眉睫,企业承包后,厂长有了自主权,开始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首先是企业的管理机构重组,打破原有臃肿的管理体制,将机构设置扁平化。刘公田厂长专门任命了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为激励大家的干劲,各条生产线和小产品实行分包制,各负责人负总责,实行多劳多得,这样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调动了起来。”
“接着,厂里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小窑换大窑,小设备换大设备,提高生产总量。当时资金有限,一些设备的改造都是自己动手来完成的。”王宜孝说。在他印象中,将灰砂砖机改造成马路花砖机的过程让他至今难忘,“当时城市发展很快,市区一些街道硬化路面需要大量的马路花砖,于是企业果断调整思路,生产马路花砖。想法很简单,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设备改造,要改造设备的话必须去山西太原求人,去了人家还不一定能来,更重要的是当时资金短缺。”王宜孝回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宜孝从一本科学刊物上看到了一篇报道,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和同事自己动手,用土法子做改造,经过初次尝试便取得成功,从而保证了马路花砖机生产线正式投产,仅这一项就为厂里节省了上万元的投资。
随着企业的发展,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建材厂思维超前地开始了人才培训工程,从各生产车间、生产线上,选拔优秀技工送到各大专院校学习,为企业重点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厂长有3%的职工提名权,提名普通职工晋升工资,这样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彻底搞活了。
上世纪80年代,莱芜县建材厂与山东建筑学院合作的研究项目座谈会现场。 记者 张杰 提供
1984年,实行厂长(矿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矿长、经理)既是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的组织指挥者,也是经济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有权决定企业内部中层行政机构设置;有权提名厂级行政副职人选,报主管部门批准后任命;有权对有特殊贡献的职工进行奖励。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建筑材料厂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生产的“汶河牌”水泥,在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那时候的‘汶河牌\’水泥,在浙江、上海等各个地区很受市场青睐,我们都是从莱芜东站用车皮发货,当时年产量达到2万多吨,在当时还算不错。”王宜孝说。
在取得成功后,企业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厂领导提出了科研带动生产的计划,主动与山东建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家研究电厂炉底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项目的提出,在当时还是很超前的,将电厂的废物利用,也是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工程。项目后来取得突破,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无论在什么阶段,厂里始终没有停止改革创新,从项目到企业管理,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才能够在一次次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之后,企业又迎来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王宜孝告诉记者。1998年底,由上级部门安排,市建筑材料厂以租赁的形式加入了由刘仕祥厂长组建的莱芜连云建材(集团)总厂,产品商标也统一为“连云牌”水泥,新公司的成立更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2002年,我们企业又创造了莱芜企业历史上又一个‘第一\’。市委市政府将水泥厂和建材厂以拍卖的形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最终成立了连云集团。我们也成为了莱芜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企业,那时候号称莱芜企业改制第一锤,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也为连云商标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王宜孝告诉记者。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在董事长、总经理刘仕祥的带领下,连云集团正式开始了多元化发展,水泥、建材、混凝土、机械等各个项目在行业内均有较强的竞争力,之后企业开始走出莱芜,向山东省内外,国际市场扩张。
“现在回想自己40年的工作经历,不论是付出一生心血的企业,还是我个人角度,我觉得都很幸运,正是改革开放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才能不断创新发展,迎来了今天的辉煌。”王宜孝说。
在自己的院子里种种菜、养养花,照料和接送孙女上学,陪老伴出去散步成为了王宜孝日常生活的全部,他正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虽然退休了,但平时还是很关注企业的发展,也希望企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王宜孝说。
新闻推荐
《微微道莱》上线已经满月了,累计阅读量已突破10万人次,一路走来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呵护。如同要抓周的婴儿,《微微道莱》之后...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