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变成“扶贫经纪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业态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投身其中。“敢于争先”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本报从今天起,刊发系列报道“新行当新生活”,讲述这些先行者的创业故事、劳动故事,敬请关注。
图为赵京胜正在扶贫车间内指导工人加工节水器材零部件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不同的方式脱了贫,并走上致富路。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个新行当,那就是“扶贫经纪人”,他们不仅是致富带头人,还通过联系项目、创造机会,带动贫困户增收。
5月7日,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大龙门村的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在忙碌地进行塑编、柳编、节水器材零部件加工。同时,在贫困户徐西金家里,徐西金和妻子也在干着手工活,他们一家因病致贫,虽然不能出门干活,但是在家里照样靠着加工节水器材零部件的手工活获得收入,而这也成为全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现在,我们村的这个扶贫车间的活主要就是编织和加工节水器材零部件两种,加工出的产品质量过关,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厂家也愿意把活包给我们干。慢慢地,我们的加工订单比较稳定了。”赵京胜告诉记者。能够成为一名“扶贫经纪人”,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他承担起了这一角色。
虽然左腿有残疾,但是赵京胜没有向命运低头,他靠修摩托车起家,后来在城里有了自己的门头,让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家庭条件好起来之后,他没有故步自封,更没有忘记村里的老少爷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残疾人和贫困户。他到处找项目,想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5年10月,赵京胜偶然了解到塑编加工的活比较好干,一些企业有很多订单需要工人手工加工,而且这个活门槛较低,很适合妇女、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甚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要认真学、肯干,完成一件就有一件的钱,这个活可以把平时的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干好了的话,还是能挣到钱的。”赵京胜说。于是,他便去联系了订单,在村里开始找人干,致富带头人变成了“扶贫经纪人”。
让赵京胜的“扶贫经纪人”业务走上正轨,还是在2017年。那一年,他被确定为村里的扶贫主体,回到村里经营起了养牛场,走上了扶贫帮扶的路子。2017年,赵京胜又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他的想法是,增加周期短的项目,能够随时给贫困户带来收入。由于贫困户大多都是老弱病残,为选择合适的项目,赵京胜跑了很多企业。他了解到节水灌溉企业的一些零部件加工常年外包,计件收费。赵京胜就四处奔走,寻求手工零件加工的活,最终找到开发区鸿源润通节水灌溉有限公司,老板何学明被扶贫车间的情况打动了。
“人家看到我是一个残疾人,不大相信咱能干了,我就跟老板商量,先给点活干干试试。刚开始,我开车把材料拉回扶贫车间,自己先学会了,再去当技术员,教给大家干。我一天就来回拉两趟材料,热得衣服都湿透了。老板很好奇,在我介绍了我们扶贫车间的情况后,他很感动,决定优先把节水器材的零部件加工承包给我们。”赵京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之后,扶贫车间又上了柳条编织。
现在,赵京胜不仅是“扶贫经纪人”,还是扶贫车间的带头人,塑编、节水器材零部件加工、柳编等手工活已经带动200多名村民创收。随着业务的扩大,扶贫车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覆盖了周边7个村子,包括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等共计100余人,让更多的家庭在小小零部件的加工中收入稳步提高。
在这些手工活中,仅节水器材零部件加工就有60多种,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入,赵京胜按照年龄进行分工,“70岁以上的就干些简单的,年轻的就干些复杂的,这样干起来效率就提上来了。”截至目前,节水器材零部件累计每天加工达到10多万个,忙时能达到近30万个,塑编、柳编每天累计加工20个左右,每人每天最低收入10多元,最高收入能够达到近百元。
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5月8日,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莱芜技师学院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孟令兴参加活动并宣布启动。据了解,举行“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目的是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