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上任“四把火”

莱芜日报 2018-03-22 07:24 大字

□本报记者 张群

辛庄镇上陈村第一书记到村里了解情况后,决定首先改变村民精神面貌———

2017年8月,市财政局张强被派到钢城区辛庄镇上陈村任第一书记。上任第一天就遇上三个“下马威”———

路灯不亮,坏了很久一直没人修;路面凹凸不平,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进村报到第一天就把车底盘碰坏;村里不通车,村民要步行1公里才能坐车到城里。

更令张强不安的是,通过走访得知,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村民赖以生存的养殖业在环保风暴中因为不合规很多被关停;村民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一年一季的花生……

张强深知,一个村之所以发展成这样,主要是村民的心散了。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没有凝聚力是干不成事的。于是,他与村“两委”开会研究,毅然决然点燃了改变村民精神面貌的“四把火”。

“第一把火”便是村容村貌治理。驻村第二天,张强就启动了村庄道路建设规划,一周内就确定了要将村内主要道路全部重建的计划。完成这个计划需要资金至少50万元,张强带来的20万元资金远远不够。经过一番东奔西跑,张强又筹措到一部分资金,1个月的时间便修建村级公路3公里,村内公路2公里。

在村里住时张强发现,晚上的上陈村,漆黑一片,村民很少出门,整个村子显得很沉闷。他意识到,仅仅修路还不够,还要让村子亮起来。为此,张强又发挥自身工作优势,争取来专项资金,为村里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成为上陈村美化的一道重要景观。

每到晚上,村民们在宽敞的马路上散步,村民张勇主动跟张强打招呼,“以前晚上不敢出门,现在路也宽了,村里到处干净整洁,出来溜达溜达,很舒心。”

虽然路通了,灯也亮了,但是上陈村位置偏僻,长期以来没有通公交,村民进一趟城需要步行1公里到下陈村坐车,每次要费很长时间,出门办事极不方便。张强的“第二把火”便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

面对群众呼声,张强多次到市交通运输局协调,建议他们将K212公交车线路从下陈村延伸到上陈村。在张强的积极争取下,市交通运输局最终同意在上陈村设立公交站。

随后,张强又多方协调资金,在村头选址建起了公交站,配套了站棚、座椅等设施,今年4月底前即可投入运行。公交线路开通后,全村1039口村民可在家门口上车,可一站直达莱芜市区,真正实现村民生活市民化。得知公交车即将开到村口,乡亲们交口称赞“张书记真是一位民生书记,整天为俺们村办好事”。

上陈村70岁以上老人50余名,子女多在外地工作,平时无人照料,不少老年人患有腰腿痛、高血压等疾病,一到冬天病情加重。怎么才能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张强心里开始思索。“走访了一段时间,我就萌发了建设农村老年幸福院的设想,解决老年人吃饭难和生活孤寂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

2017年10月,张强积极与市民政部门协调,争取专项经费20万元,建成钢城区规模最大的农村幸福院。

经过4个月的筹备建设,2017年12月20日,上陈村老年幸福院正式投用。院内除了洗澡间、休息室、娱乐室、餐厅,还配备了村级卫生室。

3月10日,记者看到,村里十几位老人正在幸福院餐厅里有说有笑地拉呱。“我们平时没事就过来玩,这里有电暖气,很暖和,还能洗澡,比在家方便。”“在这里有个小病小灾的能直接看了,过几天还能在这里吃住,这都多亏了张书记。”提起张强,老人们赞不绝口。这便是张强治村的“第三把火”。

虽然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张强说,其实最关键的一条是发展好村集体经济,他又在村里烧起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第四把火”。上陈村地处丘陵,是沙土地,长出的花生颗粒饱满、色泽红润,亩产达到六七百斤。张强在与村民闲聊中得知,虽然花生产量很高,但是卖不上高价。如果在村里成立花生深加工产业,花生效益更加明显,既没有风险,收入还有保障。

2017年11月,张强积极联系企业客商与村民共同投资建设花生合作社项目。张强说:“种植业结构调整其实不难,难就难在技术、观念上。花生是沙地作物,我们村共有3000多亩耕地,其中,2000多亩是丘陵沙地。我们要把花生种植和深加工培育成村内的支柱产业,让村民们的腰包都鼓起来。”

在与上陈村党员干部、普通村民的接触中,张强踏实做实事的作风,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为之一一转变。除了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对村“两委”也有了信心,在2017年底的换届选举中,上陈村率先在辛庄镇实现了村“两委”顺利换届。

新闻推荐

农商行优质资产,拍卖公告

鲁佳拍公字【2018】第11号受莱芜农村商业银行委托,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络平台或现场对以下优质资产进行公开拍卖,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2018年4月8日上午9:30房产19宗1、市中心莱城区花园路以东...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