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老剧团 三代传承唱“新曲”

莱芜日报 2018-03-16 21:20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健 张杰

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雪野旅游区雪野镇东栾宫村梆子剧团,经历了66年三代人的变迁,依然执着地传承着梆子戏的传统曲目,并不断赋予其新内容———

大年初三一大早,与往年一样,雪野镇东栾宫村梆子剧团又在村里唱起了大戏。传统戏《三开铡》、新戏《夸夸咱们新农村》等轮番上演,登台的既有70多岁的老成员,也有屈延华这样的年轻人。31岁的屈延华8年前复员回家后,就加入了村里的梆子剧团。“有人说我鼓捣这个干啥,有这个工夫还不如多挣点钱。可我不这么看,这么多年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到咱这代失传了,那就是天大的损失。”屈延华说。

梆子戏在东栾宫村已经传承了66年。最早把梆子戏带到村里的是莱芜梆子的著名老艺人、兴华班的赵兴杰。1952年到1955年,赵兴杰在村里手把手地培养出了60多个梆子戏演员,演出的剧目包括汉朝戏《楚汉之争》、唐朝戏《雷振海征北》、宋朝戏《金沙滩》等全套的大戏。今年83岁的栾召常是第一批梆子戏演员。“那时候学戏,唱的每一出戏,每一句台词,拿的什么动作,都是硬记在脑子里。除了本村,我们还到周边村去演,光宋朝戏那几个曲目就能唱4天。”栾召常回忆说。

后来,东栾宫村剧团曾一度解散,服装和道具遗失殆尽,所幸剧本都记在了每个人的脑子里。1982年,东栾宫村剧团正式恢复。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缺服装道具,大伙想办法凑钱添置,没有音响设备,就把别人淘汰的二手设备托人情买回来。在第一代剧团成员的带领下,刘永山、栾贻玉、陈业峰等第二代剧团成员开始慢慢挑起大梁。“我在城里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村里有演出还是要回来。”今年52岁的栾贻玉说。

现在,剧团里栾召常等老一辈成员有七八人,第二代最多,达到30多人。而以屈延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目前已经有十多人,从台词、唱腔、架势,再到道具的使用,村里的老艺人就手把手教。年轻人有文化基础,学起来也快。剧团根据时代的变化,还创作出了反映农村变化的《夸夸咱们新农村》等一批新戏。“这两年,剧团算是进入了发展最好的时代,老中青三代人撑起了我们村梆子戏的大舞台。”刘永山说。

解决了传承问题之后,系统地保护、整理和发展成了剧团面临的新“课题”。以前的戏都是口口相传,现在剧团打算将戏词、着装等整理到纸面上。剧团今年还计划把剧团注册了,走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现在我们村剧团的发展,得益于市里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好政策、好环境。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的传统梆子戏不仅要传承,还要发展,好好挖掘,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里发挥新的正能量。”栾贻玉说。

新闻推荐

新旧动能转换绘出钢铁行业“新蓝图”

□特约记者郭美玲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紧盯千亿级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目标,扩大有效和高中端供给,提升产业结构———阳春三月,乍暖还寒。走进泰嘉80万吨冷轧不锈钢板材深加工项目车间,在这里看到...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