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摆的挂钟:怀念我的母亲

鲁中晨刊 2018-03-14 09:47 大字

□刘圣孝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头看曾经走过的路,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即逝,有些事来不及做就已成往事,甚至来不及回忆。您是否还记得年少的同学,您是否还记得年少时和您一起嬉闹的朋友,您是否还记得年少时对您最重要的人,您是否还记得年少时的那个她/他?您和您的亲人、朋友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本报开设栏目“你(我)青春年少的样子”,需要配上他或者她年轻时的照片,邀请广大市民说说您或者您的同学、朋友、家人年少时的故事。

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你们对我们栏目的关注和厚爱,为方便接收稿件,即日起,“老照片”“你(我)青春年少的样子”等来稿,请发至邮箱lzckysw@163.com;电话:6226292;地址:莱芜市文化北路18号。

2015年农历十二月一日,是我们兄妹刻骨铭心的日子。95岁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生于1921年12月23日,在封建社会里,老人们都很守旧,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就为其缠脚,硬生生地把一双嫩脚捆成“三寸金莲”,这个封建恶习造成了母亲一生的痛苦,所受的罪我们这些人是无法体会的。母亲身体很好,我们曾幻想并祝愿她长命百岁,成为全中国最后一个小脚老太太,但事与愿违,母亲得急症只有一天的时间就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快过年了。”

母亲16岁结婚,一生养育了我们10个儿女,前两个不大就夭折了。母亲用一双不足10公分的脚支撑着她高大的躯体,累死累活地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战争年代,我家开着馒头房,母亲负责用石磨磨面。每天得磨200-300斤小麦粉,由叔叔婶婶他们蒸出馒头来,送往雪野区公所以及3处八路军兵工厂,天天如此,不能断绝供应。那时父亲在雪野区中队干事不能照顾家庭,母亲基本上是连轴转着磨面,没有空顾及孩子,喂点东西吃就放在冰冷的土炕上,连冻带饿小孩能有活路吗?

解放了,馒头房不开了,但母亲并没有从繁重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仍旧美白没黑地操持家务,像上了弦的发条,永不停歇,白天忙活一大家子的饭食,晚上点灯纺线缝衣。那时条件不像现在要啥有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是常有的,母亲投亲告友借点粮食来,淘菜、剁菜到深夜,蒸成菜窝窝,以保证一家人有饭吃。众乡亲都称母亲是好人,一辈子没和别人吵过架、红过脸。母亲总教育我们:凡事都让着人家,别占人家和集体的便宜,做人要忠厚,忠厚人有好报,等等。

母亲一生爱干净,晚年来虽然已经弯腰驼背,但屋里屋外都会打扫得很干净,床铺整理得比年轻人的都整齐。母亲身体特棒,一生只住过一次院,是做白内障手术时,感冒都少有,再冷的天都会开着窗子通气。母亲生活特简单,不吃鱼虾、鸡蛋,偶尔吃点猪肉,菜窝窝、糊糊是主食,唯一爱吃的是冰糖,一年不少于100斤。我们担心她吃出毛病来,总劝她少吃,但她说:“好受,比打针吃药不强吗?”那就吃吧,谁回家不买别的东西,光买冰糖。我曾一次给母亲买了30斤。

晚年来,母亲那三寸金莲已经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行走十分困难,出不了家门。爱人就和我商量给老人买个轮椅吧。我当然高兴,立马花400元钱买上,在母亲88岁生日时送给她,高兴得天天让别人推着她这里去那里逛。我一有空就推着她游雪野湖环湖路,并随时给她介绍:过去这里是庙子顶、马头崖等地名,可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母亲常感叹:“可不是早先的样子了。路修得这么好走,高楼一片片的,没想到我老了还能看到社会的大变化,现今社会就是好啊!”

1992年,我举家搬到莱城住,就母亲一个人很寂寞。爱人说:给母亲买个黑白电视机做伴。母亲不同意嫌费电,有个挂钟做伴就行。之后,我每半个月回家一次,看望老人并给挂钟上弦。有时,我回不去,弟妹们或邻居去上弦,不能断了钟声,钟声成了母亲的依靠。

自母亲去世后,我和三弟还是坚持给挂钟上弦,钟声是母亲的音容笑貌,听到钟声犹如母亲还在我们身边,诉说这事那事,现如今,虽然人去屋空,而钟声依旧,两年来从未间断,用钟声唤起对母亲的回忆,以此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一缕

无法断绝

新闻推荐

夸夸咱的好闺女

□记者张敏王同瑛是三味书屋的经理,和丈夫一起将书店做成了莱芜市民营书店的一面旗帜,在很多人眼里是位女强人,果敢、坚毅。但是在康寿苑养老院40多位老人眼里,她是个好闺女,温暖、贴心。本期“记者串...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