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振:人生晚出发

莱芜日报 2018-02-14 07:3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玉亮

李嘉诚曾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最原始的追求就是走出去、看一看;走出去后,最基本的想法就是找份好工作、干一干;干了几年后,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摆脱束缚、闯一闯。

▲张兆振赏花途中留影。

▲张兆振接受莱芜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张兆振,1972年生,张家洼街道东王善村人,先后在王善联中、莱芜十七中学习。1994年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包装学院。1997年分配到宝钢广告设计公司工作。2000年到上海市印刷技术研究所工作。2004年辞职,创立上海讯威广告有限公司。

▲张兆振为家乡、为《莱芜日报》送上祝福。

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要赶往上海虹桥高铁站;而张兆振还有半个多小时就要开会。没办法,采访就在紧张甚至有些慌乱中开场了。

但效果却出奇地好。也许是打了腹稿的缘故,他从出生说到现在,清晰翔实。期间我们不失时机地询问、点拨,他介绍得更加具体详细。

“确实没做出多大成绩来,无颜见家乡父老啊。如果不符合要求,可以不刊发。”“客气了,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创业人物。”寒暄中,我们分手,急急忙忙走各自的路了。

8岁时,父母带他从黑龙江回到莱芜。10岁时,他开始上学,几乎成了周边村读书最晚的孩子

张兆振出生在黑龙江,8岁才跟着父母回到莱芜。“父亲是响应国家号召,才到黑龙江去开荒种地的。”由于地多,尽管有四个孩子,但生活还算可以。后来因为当地水质不好,不少人患上大骨节病,父母考虑到孩子们的成长,就毅然处理了土地和家产,举家回到莱芜。

当时最让他感到满足的就是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原来他们家从黑龙江带回的七八袋大米,吸引了大伙的目光,“家底真厚实”。于是,到饭点时,小伙伴们时不时就三三两两地找张兆振玩,趁机蹭点米饭吃。

“按现在话说,当时真有点小‘富二代\’的感觉。”但好景不长,半年后大米就吃光了,种的小麦交公粮后也所剩不多,生活开始变得困窘起来。

10岁时,张兆振终于上学了,几乎成了周边上学最晚的孩子。也许是比同年级孩子大几岁的缘故,心智比较成熟,学习知道努力,知识接受也快,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中考成绩在全镇3000多名学生中全科第一。

“我当时最狭隘的想法,就是跳出农村。”考虑到家庭困难,他就想报考中专,以便“早毕业、早工作、早拿钱”。但班主任认为“这孩子是个大学生苗子”,就力促他上了莱芜十七中。

▲张兆振旅行中留影。

创业前两年,生意不景气,房贷加上房租和人员工资,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公司也到了关门的边缘

1994年,张兆振考上了上海理工大学,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龙门”一跃。“由于我上学晚,再加上高中复习了一年,在同学中又算年龄大的,人家大都十八九岁,我已经22岁了。”

大学三年无话。由于当时还包分配,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了宝钢下属的广告设计公司担任技术员。由于宝钢技术先进、效益较好,到宝钢工作那是很有面子的。

但毕竟是企业,且宝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3年后,张兆振抓住一次机会,进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企业偏重于生产,技术人员的工作就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所以在技术领域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

而研究所无疑为他提供了技术提升的平台。该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印刷技术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很多成果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正所谓“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想出去”。张兆振在研究所干了四年多,评上了工程师,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单调重复的工作以及论资排辈的环境,让他感觉“很没意思”。2004年,他砸了自己的铁饭碗,走上了创业之路。

“我觉得自己有专业技术,并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优势还是很多的。”就这样,张兆振租了一间房子,买了一台电脑,招了一个人,就开办起了公司。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由于经营方向不定、客户不定,导致生意很少、入不敷出。“到最后连2000元的房租也交不起了,逾期几天后一客户打过一笔钱来,就赶紧把窟窿补上。”

房贷、房租、人员工资,让张兆振一筹莫展。2005年的冬天,他骑着电动自行车去公司,在路上不断盘算,如果春节前再赚不到2万元钱,那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创业创业,最后创成了自己给别人打工,那公司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环保政策的倒逼、互联网的冲击、印刷品市场的萎缩,让他不得不工厂外迁、异地转型

用张兆振的话说,“还算是幸运”,一个大型商场的订单让他绝处逢生。后来在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客户陆陆续续地多了起来,公司也慢慢走上了正轨。

“现在,上海日化、联合利华、上海医药、中西药业以及不少高校都是我的长期客户。”凭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诚信经营,公司发展迅速,不仅增加了大量设备、车间和工作人员,还实现了从单一印刷向印刷包装、平面广告、展览展示等多元化发展的跨越。

进入新时代,顺风顺水的张兆振也遇到了新问题。由于环保政策趋紧,和其他污染型企业一样,他的加工厂也必须迁出上海市区。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纸化办公、自媒体广告平台、新媒体终端的兴起,使得平面印刷市场不断萎缩。这无疑对张兆振是一个巨大挑战。

不过,张兆振对此并不担忧,在他看来,这是共性,是趋势,因此也是公司转型提升的机遇。“准备把工厂迁到江苏去,经营销售留在上海。通过外迁,争取平稳度过瓶颈期,然后通过技术改造、上新项目,不断拓宽经营领域,把公司发展得更快更好。”

新闻推荐

莱芜市为解决大班额问题,两年多来持续投入11多亿元,彻底解决了困扰莱芜市多年的大班额问题 优先发展教育惠百姓

□本报记者赵冰顶层设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