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引路人”致富“好帮手”
□特约记者 徐永伟 通讯员 张承修
莱芜市隆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玄增福,把合作社作为促进全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通过庭院式蒜黄种植、带资入社、土地流转、入社务工等形式,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
“当前大部分贫困户的蒜黄都已收了4茬左右,今天咱们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北留村、三官庙的贫困户家中收割蒜黄,我们打算在腊月二十之前把贫困户的收益发放下去……”1月30日,当记者来到位于羊里镇的莱芜市隆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理事长玄增福正在向镇扶贫办工作人员汇报镇上在贫困户家中发展的蒜黄种植情况。原来,2016年在闫王石、杨王前等村试点的基础上,羊里镇2017年依托玄增福的合作社在10个村103户贫困户中发展蒜黄种植,玄增福组织专门队伍为贫困户提供建棚、配套、种植、收获、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贫困户只负责日常的浇水、通风就能获得稳定的受益。“按照往年的形式来看,每户能种植5—7茬,除去各项费用基本可以保证每户收入3500元左右。”玄增福信心满满地说。
“我的名字叫增福,所以我就得要让贫困户致富增福。”这是玄增福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实中他更是用行动践行着。近年来,他把合作社作为促进全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能人聚在生产线上,贫困户富在合作社平台上”的思路,积极探索“合作社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聚成团,把分散的资金集结使用,通过庭院式蒜黄种植、带资入社、土地流转、入社务工等形式,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有效地促进了全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种过大蒜、在村任过职的玄增福,2000年在对市场进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新上了蒜黄养殖及加工项目,率先投资建棚搞试验,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蒜黄养殖技术的成功。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发家才算富。在尝试蒜黄生产加工成功之后,玄增福认为致富路上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必须抱团协手奔富路。但当时由于部分群众缺少资金,项目和技术致富无门,也有一部分农户因人手不足管不好自己的责任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借鉴外地经验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5月成立了莱芜市隆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羊里、寨里、口镇等周边乡镇的131户社员,其中困难社员户50多户,建成绿色蔬菜加工车间、蒜黄批发交易市场,安排剩余劳动力1200多人,带动非社员户800多户,搭建起了跨越发展的创业平台,为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为了帮助贫困群体尽快脱贫致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过程中,玄增福坚持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联合销售,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形成市场引导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基地,基地联合农户的有效运行机制,增强了合作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随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2016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玄增福积极申请,并凭借成熟的运营模式、领先的技术优势、广阔的营销市场和稳定的经营效益成为羊里镇***的帮扶主体,担负起羊里镇1519名贫困人口的脱贫重任,为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玄增福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在与镇领导多次座谈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年老体弱、因病和失智失能人员占比较大、插花式分布的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时间短、见效快的蒜黄产业入手,依托莱芜市隆运蔬菜种植合作社,探索出了简易、简化的庭院经济扶贫、带资入社扶贫、土地流转扶贫、入社务工扶贫四种扶贫模式。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玄增福注意细心观察合作社成员及务工人员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不论是生病长灾、婚丧嫁娶、开学参军等,他都热情相助,近年来他已爱心捐助 3万余元,不断践行着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诺言。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泽文亓亭报道1月23日,由莱芜市文明办、市网络办、交警支队、教育局、大众网莱芜频道主办的“荧光童行”活动走进南部山区牛泉中心学校,为牛泉镇8所小学及牛泉镇中心幼儿园的...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