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下的生态文明村
□本报记者 时晔然
依山而建,只有306户村民,距离最近的乡镇牛泉镇也有10公里;盛产花椒和山楂,农产品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有10家村内企业,固定资产过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8万元;风景优美,笔架山景区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这就是庞家庄村———
▲王羲之碑林景点的建立,让原本风景秀丽的笔架山增添了人文气息。
▲在庞家庄,类似这样的墙体标语随处可见,它体现的是村干部带领村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决心和勇气。(记者 时晔然 摄)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小山村变成大景点
1月13日,记者来到牛泉镇庞家庄村,刚下车,一股浓醇的花椒香扑面而来,一排排古朴的民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整洁的乡间小道纵横田野阡陌。走进山顶的笔架山公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矗立的汉白玉石牌坊,雕刻精美。坊额为“王羲之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显得格外端庄醒目。从牌坊下拾级而上,是一尊王羲之的雕像。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此地
研讨书法之时,风吹纸卷,急忙搁笔
按纸,猛起头,发现该山形似笔
架,故提笔命名。2010年以来,
庞家庄以笔架山旅游区为依
托,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
戏,连续举办了八届笔架山
庙会,为全村经济提供了有
力支撑。目前笔架山王羲之
碑林、华夏名亭园、摩崖石
刻、民俗村、生态观光农业
区、休闲娱乐服务6个功能
区已经初具规模。2015年
来,村里先后组织了8次中小
学生文化书法教育,连续12年
举办了笔架山传统文化宣传会。
“这几年我们把旅游开发作为
着力点,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乐,我们还专门培训了20多名厨师。”村支书亓宪瑞说。村民戴金忠在景区门口经营着一家酒店,作为全村最早从事农家乐开发的村民,他见证了笔架山旅游开发的变迁。“2007年餐馆刚开业,就一间平房,每天接待两桌,根本挣不回本来。”戴金忠说,后来随着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笔架山旅游景区的开发,每年来参观学习和旅游休闲的游客不断增加。“现在每天至少有10桌,去年五一小长假每天接待300多人。”戴金忠说,现如今,小餐馆也变成了大酒店,小平房变成了小洋楼,他还买了小汽车方便送餐。
村民张文贵与妻子在村头经营着一家超市,他还兼职了村里的保洁员。“每天把大街小巷的垃圾清理一遍,运到村口的垃圾箱里,等镇上来拉走。”张文贵说,他是村里四名保洁员中的一个,“工作不累,看着村里越来越干净心里也舒坦,每个月还能领800多元的工资。”
“小红果”变“致富果”两家龙头企业带出306户种植能手
田地,始终是中国人的命脉,百姓的获得感要从这田地里来。1月13日一早,庞家庄村民亓立业来到自家地里查看花椒树,这三亩“大红袍”花椒,可是一家人的“钱袋子”。“树是绿的,花椒是红的,扎得手也疼,挣的钱是明的。”这是亓立业常对外人说的话,去年,他家的花椒大丰收,亩产500多斤,按当时每斤市场价40元来算,一共挣了6万多元,比他过去在外打工还要多一倍。
能让亓立业抬抬手就能在家门口把花椒卖出高价,这要得益于村民吴连军的功劳。2015年,他在村里建起了花椒加工厂,年产量300多吨,生产的花椒干和花椒粉出口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300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20多名村民就业,每到花椒收获时节,吴连军总会挨家挨户上门收货。“让莱芜花椒品牌打出去,让村民共同富起来,这就是我的梦想。”吴连军说。
万邦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专门从事山楂深加工产业,生产的“大南山”牌山楂干“红透了”大江南北。2009年,亓宪瑞成立了“莱芜市凯瑞山楂种植合作社”,从育苗、栽培、除虫、施肥等环节对村民的山楂种植进行科学化指导,严格规范农药使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让过去烂在地里的山楂走出大山,变成村民的“致富果”。
现如今,庞家庄村306户村民每家都种上了山楂和花椒,全部实现了脱贫,去年人均收入1.8万元,比2016年增加了2000多元,实现了“家家能致富”、“人人懂技术”的新局面。“现在村民意识到土地就是‘聚宝盆\’,把地种好,日子就能越过越红火。”村支书亓宪瑞说。
从“推人力车”到“开大卡车”113条水泥路串起村民幸福感
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从山脚下延伸到山顶,在半山腰的一片水泥空地上,停放着几辆重型卡车,村民们正用叉车搬运货物,这里是万邦食品的仓储中心。“过去整村都是土路,坑坑洼洼,车上不来。”村民张文亮说,他家的五亩地种了山楂和花椒,每到收获时节,小推车漫山遍野。“一天来回四趟,累得腿脚都疼,鞋上裤上全是泥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盘活闲置土地,让山上的果子“走出”大山,让村民少跑路多办事,2016年,全村投资120万元,修建了6000米的环山路,在上级政府资助下,投资20多万元对全村113条水泥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如今每逢山楂丰收,村民开着卡车来运货,漫山遍野轰轰隆隆。
不仅如此,庞家庄村2016年就全面完成了农村改厕任务,全村村民用上了水冲厕。走进庞家庄一户村民的厕所,洁白的墙面,全部铺着瓷砖,一个蹲便器、一个沐浴喷头,与城里洗手间没有两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增加了一个压力罐,一根排气管和两个塑料罐,这就是一户农村家庭卫生厕所的全部构成,干净卫生、操作简单。谈起厕所的事,妇女主任徐燕有着切身体会。她说,过去最令他们无法忍受的就是农村臭气熏天、蚊蝇成群的茅厕。“现在,可好了,与城里人的洗手间没有两样了。”徐燕说。此外,为了解决群众用水困难,去年村里还投资50万元,新打深井3眼;投资30万元,新建了11个拦河坝。
从一万元到三千元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由于攀比心理,谁家花钱多,表明谁孝顺,于是丧事越办越大,你家花1万,我家花2万;这家门唁,那家路唁,家里穷的借钱也得办。”庞家庄村主任亓玉亮说,他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白石门100元,灵唁400元,路唁200元,门唁200元,挽联400元……另外,还要招待客人和劳力,一桌就要10碗菜,少则10来桌,多则四五十桌;不仅如此,还要请吹鼓手、办彩扎,还有礼烟、白大褂……办个丧事平均花1万元。“不光财力上花费大,精力上消耗也不小,什么‘7个揖,5个头’,从早上8点半开丧,到下午两三点结束,陪灵的男子一天要磕200个头,跪得膝盖都疼,丧事折腾下来,子女得瘦上10来斤。2016年2月,庞家庄成立了由6名村民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把有威望的村民吸纳进来,统一协调全村丧事办理,并制定了《庞家庄红白理事会制度》,取缔了礼烟、白石门、灵唁、路唁、门唁、挽联、灵前楼、轿马、白大褂等繁文缛节,取消“7个揖,5个头”等繁琐程序,并将招待宴,改为大锅饭,时间从过去的3天,简化为1天。如此以来,丧事花销砍去了90%左右,程序减少了80%以上。
前不久,村民亓立学的母亲去世,前前后后用了1天,花了不到3000元,买了10棵大白菜都没吃完。
新闻推荐
《莱芜日报》创刊30周年特别策划———“一张报纸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大型融媒体异地采访报道。今日刊发单传永———单传永,1967年出生于钢城区辛庄镇乔店村,先后在辛庄镇文化站、辛庄煤矿、山东大...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