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城建发展漫谈
□亓军华
城关东路(今凤城东大街与长勺路交叉口,1991年摄)
西汉初年(约公元前206年),朝廷置莱芜县,不过当时的莱芜县境大部分并不在现在的莱芜境内,而是在今莱芜东北部及博山、淄川,县治在今淄川区城子庄村,当时县城规模无考。武周长安四年(704年),莱芜县治迁至今莱城区苗山镇南文字村一带。
古代莱芜冶铁业发达,汉代时境内就设铁官;五代时设莱芜监,专管冶炼业,监址在今莱城区政府附近;北宋时莱芜监规模有所扩大。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莱芜监撤销,莱芜县治迁至原莱芜监址,并在莱芜监的基础上扩建莱城。时莱芜为土城,周长10里。元至正元年(1341年),莱城始建土圩城墙,周10里,后崩毁。明洪武年间,县衙署建成,计有琴堂(后称如保厅,俗称县大堂)、改弦堂、正堂。琴堂以西为驿站总铺,再西为城隍庙,即元代冶铁提举司故址。县衙署以西有医学、旌善亭,以东有申明亭。城西南隅有演武厅,东南隅有府馆。明正德六年(1511年),知县卢秉彝主持重修莱城,砖石筑墙,周长3里。明正德九年(1514年),城墙甃以砖石,周3里、高2丈4尺,东建通齐门,西建望岳门,南建临津门(后改称文明门)。明隆庆四年(1570年),知县傅国壁改建南门,并在三门各建瓮城炮城1座,北城墙上建北极庙3间,城墙上共有砖石垛口760个,世称铁城。民国年间,莱城颓塌严重,1919年,西北隅城墙损坏数丈,北墙裂缝,西门楼已久废,东、南二门楼颓塌过半,以县团总李增裕、农会副会长何居安为首,重新整修。改建东、西、南三门,并于城门上各建瓦房3间,三门以外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城墙四角各建炮台1座,西门外向北、南门外向东、北城墙外俱有池,宽1丈8尺,深丈余。城里加东西两关总长20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是东关大街和西关大街。1936年,西关街用条石铺盖路面,其余全系沙土路,雨雪之中泥泞不堪,每逢集日,车辆行人拥挤堵塞,辗转绕路而行。城内仅存的大堂、文庙、监狱、考棚等计3300平方米。东西两关大街两旁,有少数酒店、油坊、杂货店、旅店和黑白铁手工作坊。西关有一家能制造弹花机、压花机、水车、灭火器的厚生铁工厂。居民住房80%系草顶土坯平房,仅有20%系瓦房。7座二层中式楼房为少数商家富户所有。城区居民10026人,居住面积15704平方米。1945年日军投降后,城墙大部分被拆,城池平为耕地。
新中国建立后,莱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口镇迁至今莱城,即对城里和东西两关大街进行拓宽改造,先后建成城关路、长征路、人民路为市区中心纵横主干路。东西向以长征路为中,为东西两段;南北向以城关路和人民路为中,分为南、中、北三段。20世纪50年代初,在东关街建立百货商店、长途汽车站,在西关街建立莱芜师范、莱芜一中学校。此后,邮电局、人民银行、书店、剧院、人民医院、浴池等相继建立。1978年起,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城区建设速度加快,标准提高。现代式建筑百货大楼、中医院楼、五层旅馆楼、六层饭店楼及县级一流的汽车站等矗立道路两侧,古典式建筑老干部活动中心、第十七中学及现代式建筑人民影剧院、莱芜铁厂、纺织机械厂、塑料机械厂、煤炭机械厂等拔地而起。大跨度的人民路大桥、供人们休憩游乐的公园、位居于十字路中心的路岛花园、镶嵌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和游园皆系前所未有。铁路绕过东部北部,公路四通八达。1987年,南北向的大桥路、文化路、长征路、胜利路、北坦路、西环路,东西向的人民路、工农路、城关路等城市道路,串连着已命名的49条街道和205条小巷。这些主副干路宽20—48米,多为水泥、沥青路面。城区范围东起孙故事村,西至小曹村,广5000米;南起牟汶河大桥,北至北埠村,袤2000米,面积10.2平方公里。
建立地级市后,莱芜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修和改造了大桥路、文化路、长勺路、鲁中大街、龙潭大街等城市道路,改造建设了红石公园、莱芜公共文化中心、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会展中心、莱芜市体育馆等,城市向东向北拓展。
篆刻?张伟超
新闻推荐
□记者张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满意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从何而来,近日落幕的莱芜市文化惠民消费季交上了答卷...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