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实施健康钢城“1+N”工程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
近年来,钢城区实
施健康钢城“1+N”工程,即围绕建设“健康钢城”这一总体目标,开展全民健身、文化惠民、医养结合、老有所养、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等全方位建设。该区积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
业和产业发展。
健身工程实现了230个行政村文体广场全覆盖,打造了城乡15—20分钟健身服务圈,常年坚持健身锻炼的队伍达到300余支3万余人———
全民健身让生活更美好
市民在新兴广场健身。(资料图)
本报讯(特约记者 冯建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当全面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日常参与健身的人群日益扩大,他们以各种方式强健体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钢城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写照。
60岁的张大爷,家住艾山街道汶水一区,是一名退休工人。现在每天清晨都要沿着大汶河公园走到新兴广场晨练。“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健康,政府修建的配套齐全的广场、公园,正好为我们强身健体提供了条件。”张大爷笑着说,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他见证了身边全民健身的发展变化。“每天清晨,到公园、广场健身的不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慢慢加入全民健身的大军。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发展趋势。”
由于每天参与体育锻炼,张大爷对于健身中的细微变化也是了如指掌。“公共场所中,人们可以参加的健身项目越来越丰富,比如打太极拳、健步走,年轻人滑旱冰、慢跑等。大家聚到一起锻炼身体,让我们钢城变得更加具有活力。现在,公园里的健身设施增加了很多,各种健身器材、带有距离指示牌的健身步道、施划好的羽毛球场地……应有尽有。”
钢城区多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陆续推出骑行桃花源、登攀九龙山、徒步大汶河、穿越金银峡等活动,同时还多次邀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悉心指导,让运动更科学、更规范。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该区成立了区级体育总会和7个镇级体育总会,组织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等18项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和省会都市圈联谊活动,举办镇级全民健身活动31场。
据悉,钢城区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网络。目前,钢城区实现了镇级健身工程全覆盖,实现了230个行政村文体广场全覆盖,打造了城乡15—20分钟健身服务圈,常年坚持健身锻炼的队伍达到300余支、人数3万余人。该区建成区级大汶河、双龙山、爱山、双凤山4个体育公园以及区体育中心运动健身区,实行全年全天免费开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29日,省体育局转发国家体育总局文件通知,莱芜市钢城区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大力实施“医养结合”,投资380余万元对敬老院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自2014年开始在敬老院设立标准卫生室,让老人享受24小时“保姆式”服务,实现了———
楼下看病 楼上养老
敬老院实现医养结合。(资料图)
本报讯(特约记者 冯建华)住在颜庄镇敬老院的七旬老人张玉兰迷上了大戏,每天都抽空去听听收音机。她在这所敬老院已经多年了,平时没事就是遛个弯。平时有不少艺术团来演出,老人听说后就拿着小马扎去看戏听曲。她说,在这里住着很踏实,这里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有个头疼发热的一叫就来。
在钢城区,这种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的模式一经推广开来,备受称赞,打消了不少子女的顾虑,很好地保障了老人的健康生活,构筑了一个美丽、温馨的健康亲情养老“社区”,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楼下看病、楼上养老”“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多地兴起,成为中国重点培育的养老服务新方向。
敬老院的老人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医疗服务保障不到位是敬老院在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实施“医养一体化”后,养老服务机构做到养老与医疗康复相结合,为老人们提供了方便。
就在前几天,敬老院组织健康筛查时,63岁的张大爷感觉头晕胸闷,经检查,是心梗早期的症状。随即,医生为老人进行药物控制,并及时送到镇卫生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如果老人居家养老,像这种情况往往难以被人发现。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救助,后果将不堪设想。”颜庄镇敬老院院长魏绍学说。
钢城区大力实施“医养结合”的一体化运行服务模式,使敬老院条件不断改善,服务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敬老院稳步健康发展。
现如今,钢城区共有4家敬老院,自实施“医养结合”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健康监护、生活提升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变化。
据悉,钢城区共投资380余万元,对敬老院内的水、电、暖、地面铺设、墙体粉刷、洗澡间、食堂改造等基础设施请专业人员进行了整修,消除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隐患,保证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安全方便。自2014年开始,在敬老院都设立了标准卫生室,各卫生室每天至少安排1名大夫、1名护士实行24小时值班,让老人们享受24小时“保姆式”保健服务,对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级护理,对入住老人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心理咨询,以便随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经常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宣传各种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针对老人的身体条件和饮食习惯制定了营养食谱,倡导老人讲究饮食卫生,并注意做好衣物的更换和清洗,督促洗澡讲究个人卫生,鼓励有条件的在院内开垦了土地,让老人自愿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既活动了身体又使老人生活得到了充实。
老有所养 晚年无忧
为全区5200名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310.965万元,为1338名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244.65万元,5000户老人家庭加入公共服务网络享受服务———
本报讯(特约记者 冯建华)位于里辛街道郑王庄村的84岁的郑方吉老人坐在村头的墙角处眯着眼睛晒太阳,身旁的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评书。
老人自2015年就开始享受每年600元的高龄补贴。像郑方吉一样,钢城区于今年已为5200名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310.965万元。据介绍,为保障老年人生活,钢城区实施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不断扩大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提高发放金额,明显地提高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
为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钢城区不断提高居民养老保险标准,实现了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提高了居民养老金水平。同时,积极落实老年人供养政策,将生活困难老年人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同等条件下优先将老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在全市率先完成区级中心敬老院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101名五保老人集中到区中心敬老院统一供养,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对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6400元和3700元,“三无”老年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727.5元。对城镇贫困老年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按身体状况,对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小时、20小时、30小时的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基本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心理疏导服务。
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真正使他们老有保障、老有所养。在钢城区民政局,区老龄办工作人员刘翠丽说:“我们设立了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热线12349和统一的公共服务网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包括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维修服务、医疗服务和生活百事等诸多服务事宜。目前,全区已有5000户老人家庭入网。”她说,之所以这样做,旨在对辖区老年人信息进行采集、录入,以便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自2014年起,钢城区就把实施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为进一步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该区把优惠乘车的范围由原来的城市公交扩展到城乡公交,优惠的年龄由过去的70岁扩展到60岁,并通过大力宣传,让符合条件的群众充分享受到待遇。此举既方便了老年人出行,又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也在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实施‘银龄安康\’工程等方面来提高保障标准。”刘翠丽说,通过政府补贴,让老年人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并不断扩大医疗报偿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中,对患病困难群众在享受城乡医疗报销的情况下,再给予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救助。有数字显示:2017年,钢城区共为1338名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244.65万元,对43名尿毒症患者开展救助,发放救助金18.35万元,为80名老人免费做白内障复明手术,共有2.6万名老年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投保额达到76万元。
据介绍,孝德工程也是居民养老一个重要方面,全区90%以上的村居普遍实行了“定养老事、签养老状、交养老钱、张养老榜、立养老规”五个养老制度,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还有敬老爱老助老评选、法律服务等也起到很大作用。
新闻推荐
晨刊讯(记者刘华)近日,记者从市公共汽车公司了解到,为方便居民及五矿职工出行,市公共汽车公司决定延伸K27路公交线路。据介绍,自24日起,K27路终点延伸至五矿·浦江水岸,增设6个站点。延伸后的K27路公交...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