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珍:人人保卫国家,人人都是英雄
朱信珍
1943年11月,日军10多万人兵分四路,动用空军、毒气瓦斯部队等向常德发起攻击。中国军队20万将士奋起反击,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生死决战。常德会战战事惨烈,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8月7日,记者在忻城寻访当年参战的勇士朱信珍。
真勇士
一家四口抗战卫国
“当时我儿子刚满8个月,为了祖国,我必须上战场。”99岁的朱信珍告诉记者,1943年,与他一道被抽丁入伍的还有大哥朱信林(音)、小弟朱信魁(音)、房族侄子朱香玲(音)。
“我们从忻城步行到宜州集合,在宜州停留7天后坐军车前往桂林,并驻扎下来。”朱信珍说,他们先在桂林参加新兵训练,后被部队带到湖南,编入不同部队。
“在桂林训练两个月后,我随桂军46军补充团前往湖南衡阳,编入川军72军。”当时川军兵员不够,为了征集新兵,负责训练新兵的长官采取点名的方式,让新兵队伍中21、22、24岁的士兵出列,而后编入川军72军,时年21岁的朱信珍正是其中之一。
真痛快
奋勇当先杀敌寇
朱信珍随川军部队进入湖南后,于当年11月下旬在衡阳、常德一带与日军交火。在常德,他们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我们在阵地上与敌人展开拉锯战,直到弹尽粮绝。”朱信珍回忆,当时他所在的班级有正副班长2人、士兵10人。他们的武器为土驳壳枪,枪支每次可同时发射5颗子弹,共配子弹100发、手榴弹2颗。军服为土黄色的棉布衣服,一套棉衣、两套单衣和一双草鞋,同时配备挖工事用的锄头、铲子等器具以及2斤生米,一个士兵的整套装备约40公斤重。
“棉衣太重了,一点也不方便,我把棉衣脱掉,打起仗来才痛快!”朱信珍告诉记者,日军有飞机大炮,加上人多势众,进攻时横向排成一排人墙,集中进攻;我军则因武器装备落后,战员不足,采取三人一组战略,呈散状游击式进攻。另外,我方士兵所持武器在作战中常常出现卡壳、子弹无法击发等情况。
混战中,朱信珍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与部队失去联系。随后,他与原来一起参加川军部队的几名桂系士兵一道,从常德抄小路走到衡阳,然后沿着火车车轨,一路步行回到广西忻城。
如今,朱信珍在忻城老家由儿子朱香权悉心照顾,安享晚年。小弟朱信魁1945年受伤后返乡,于上个世纪80年代去世。大哥朱信林、侄子朱香玲至今杳无音讯。
“人人保卫国家,人人都是英雄!”记者结束采访将要离开时,请朱信珍送一句话给曾经的战友,老人激动地说。
■晚刊记者 唐毅 文/图
新闻推荐
7月31日至8月6日,忻城县人社局联合县纪委、财政局开展培训机构培训大督查工作。此次督查共涉及近期在城关、红渡、古蓬、...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