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 幸福自然来 忻城县“搬出”贫困群众美好生活 □蓝艳青 蓝干乔

来宾日报 2020-06-16 07:59 大字

五月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忻城县城南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福新城小区大门两边便开始热闹起来。

蒙文扬和妻子在那里散步,笔者半开玩笑地跟他闲聊说:“如果叫你们再搬回去,你们愿不愿意?”“绝对不愿意!”蒙文扬坚定地对笔者摇了摇头。

易地搬迁要留得住贫困群众,关键在于能“搬出”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近年来,忻城县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建设集中安置项目11个,圆满完成易地搬迁任务。同时,扎实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努力让搬迁群众日子美起来、腰包鼓起来、情感融进来,从而激活搬迁群众的热情。

打好保障牌 让群众的日子美起来

“党的政策好,我们仅花7000多元就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害怕了。”因妻子身体不好,遂意乡弄江村弄洋屯蒙文扬不敢外出务工。“像我这种情况,以前想都不敢想有楼房住。”2018年5月,蒙文扬搬迁到聚福新城小区,看着雪亮的房间,他又回忆说:“过去的老房子,外面下雨屋里漏,遇上连续雨天,连个安稳觉都不敢睡。”话语间,蒙文扬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

家穷难舍,故土难离。“搬得出”是易地搬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规划易地搬迁安置点时,忻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靠近公路、靠近河流、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基地的“风水宝地”拿出来搞建设,为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最好条件。

“新区依山傍水,有菜园、文化活动场所,每天有保洁员负责处理垃圾,学校就在附近……”在红渡镇滨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群众对安置点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连连称赞。

在建设新区时,忻城县就充分考虑贫困户的生活需求,从两方面就地解决搬迁群众的实际问题,让搬迁群众真正安居乐业:一是保障公共服务。按照有一个管理机构、有一支服务队、有一个就业门路、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个医疗卫生室、有一个农家书屋、有一个文化活动场馆的“七有”标准,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高保障水平。出台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政策,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免费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入学难、上学远等问题;构筑健康扶贫防线,大病、重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超90%以上,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

城关镇高塘村84岁的搬迁户彭桂花,搬进新房时,特意请人书写了一副对联:易地搬迁住新房,大红对联谢党恩。通过对联抒发搬迁生活的变化及感恩之情。

打好增收牌 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群众不仅要住得好,还得有钱花。”这是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之一。思练镇鸿源新城小区不仅让搬迁户住进新房子,还实现腰包鼓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县城的加工企业到安置小区建立“扶贫车间”。在“扶贫车间”务工的卢美芬说:“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工资,又能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比种庄稼强多了。”

搬出来是第一步,富起来才是根本。忻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中,认真做好扶贫搬迁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创业就业专项规划。一方面,对安置点所在地的产业发展进行布局,对毗邻农村的安置点,引导和扶持中心村和乡镇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对城区、园区的安置点,则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电商、小微企业创业,并针对搬迁群众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就业的岗位,助力搬迁群众择岗就业。

53岁的蓝月凤在聚福新城小区当保洁员,她说:“我负责小区5栋楼的环境卫生,工作难度不大,又不被风吹日晒,就当锻炼身体了。”言语里流露着对这份工作的满意。

“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这句群众自编的顺口溜,生动地总结了忻城县在转移就业方面,实施“三个一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在企业、社区,以及教育、交通、环卫等部门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搬迁户610人就业;技能培训输出一批,对搬迁人员进行家政服务、林果种植等技术培训1530人,就业912人;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在全县11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建立“扶贫车间”8个,吸纳搬迁劳动力352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倾心帮扶解民忧得民心 记遂意乡朝公村驻村第一书记蓝尔谋 □莫玉秀 樊娇慧

2018年4月,忻城县供销联社干部蓝尔谋到遂意乡朝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