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杖实现脱贫梦 记忻城县加海村脱贫致富典型罗荣

来宾日报 2020-05-27 08:06 大字

罗荣在地里采摘桑叶。(蓝艳青 摄)

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罗荣的命运。当年,罗荣在建墙基时,被塌下的石头压断右腿。为保住性命,右腿膝盖以下部分得全部截掉,从此,罗荣只能依靠拐杖走路。

生活的压力、心灵的创伤像两座大山压得罗荣喘不过气,但倔强的他并没有被打倒,他坚持拄着拐杖下地劳动,发展自己拿手的种桑养蚕产业,用实际行动向多舛的命运宣战。

种桑养蚕敲开致富门

罗荣遭遇变故当年,他的三个儿子还未成年,家里大小事务都压在妻子身上,家庭生活发生大转变。2015年,罗荣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遇到困难的罗荣没有退缩,他心想,既然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种桑养蚕。

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罗荣第一步就是租用亲戚的土地扩种桑园。从2015年起,他和妻子坚持每年种植6亩桑园,养殖10万多只桑蚕,经粗略计算,养蚕年平均收入有4万多元。

高收入往往需要高付出。当桑蚕进入五龄期,每天需要摘取桑叶10余袋。因此,天刚蒙蒙亮,罗荣便一瘸一拐地下地摘桑叶。在桑树还未长高的地块,罗荣都是拿着小板凳坐着摘桑叶,摘完周围的桑叶又把板凳往前移。等摘到地头时,地里满是板凳移动的痕迹。

当桑树高过半腰后,罗荣就拄着双拐杖站着摘。不管天气炎热,还是刮风下雨,衣服湿透了干,干了又湿,他从不叫苦叫累。

以实际行动创造幸福生活

在与命运抗争过程中,罗荣最感谢的便是妻子。装假肢后,罗荣提不起10斤重的物品。几年前,村子里还没有通水泥路,摘下的桑叶都是妻子一袋袋从地里扛回家。

看着爱人瘦小的肩膀压着比她还大的袋子,罗荣心如刀割。近两年来,镇政府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村里通了水泥路,罗荣买了一辆三轮车,能从山边地头开到家门口,减轻了妻子的重任。

为减轻妻子的负担,移民搬迁前,罗荣拄着拐杖将居住的三间泥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具、家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现在,三间瓦房变成了专门的蚕房,环境卫生要求更加严格。每批蚕茧上市后,罗荣立马收拾房间,及时消毒。结茧专用的簇具、小蚕睡的簸箕,他都一层层地靠墙码好,多而不乱。正因为环境卫生搞得好,屋内凉爽通风,他养的每批蚕蛹都胖乎乎的,很少发病。

近10年来,罗荣始终坚持拄着拐杖下地劳动,用实际行动教育三个儿子,影响身边的群众,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必须靠自己创造。

如今,罗荣的三个儿子已在外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在罗荣的影响下,加海村弄提沟屯的群众个个谋划发展产业,人人争相脱贫致富。

罗荣擅长种桑养蚕,周围村民都向他取经,他也耐心地指导村民。如今,在罗荣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一栋栋“桑蚕”楼。

不等不靠激发内生动力

“身残志不残,不能以残疾为由向党和政府伸手求助。”在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建档立卡时,村里人提醒罗荣到医院办二级残疾证,以便每个月领取补助,可被罗荣一口拒绝。

近几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罗荣没有放下拐杖“修整”自己残疾的右腿,而是将国家的惠民政策作为另一根拐杖,向幸福生活奔去。

2018年,在县残联的关心下和县乡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罗荣一家光荣脱贫。脱贫摘帽考核完的那一天,罗荣非常激动,7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用一条腿撑起一片天。

2019年春节前夕,忻城县召开脱贫攻坚摘帽誓师大会。会上,县里给罗荣颁发1万元“先进脱贫示范户”奖牌。感动之余,罗荣提出要把这笔钱用于改良和扩大桑园,当好科学养蚕脱贫示范户,带领更多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

罗荣的致富经验,成为忻城县的典型,每年他都要到各地演讲。“珠穆朗玛峰再高也有残疾人登上,脱贫攻坚再难,你行我也行!”这是他演讲时发出的坚定信念。

□蓝艳青

新闻推荐

科学扶贫结“金茧” 昔日穷村成模范

美丽的六纳村。受访者供图第一书记话脱贫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南国早报记者颜强红水河畔,桑树成荫,古色古香的亭台围栏、标准...

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