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多人不怪 记来宾忻城供电局驻雷洞村扶贫工作队员李多 □吴青峰
2018年4月,李多被派到来宾忻城供电局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忻城县红渡镇雷洞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一年多来,李多积极配合村委开展各项扶贫工作,用真情实意为雷洞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雷洞村党总支部书记卓锦富常说,李多是来宾忻城供电局送给雷洞村的一份好“礼”。
割稻谷
秋天的早晨,雷洞村沐浴在薄雾中。
村民潘恒夫像往常一样,拿着镰刀,拎着一壶玉米粥,推着小板车,早早便出了门。
雷洞村位于大石山区深处的一座半山腰,村子四面环山,中间一片面积不大的洼地是村民的水田。这些田地分到每一户家庭,每家能种的地仅有半亩左右。田地的水平高度不一,大大小小的石块散布在田地里,收割机械在这山沟沟里并不好使。长久以来,雷洞屯群众靠牛犁、手栽、刀收、马运等古老的耕种方法,获取一年的口粮。
潘恒夫已近花甲,常年辛勤劳作使他身形消瘦,身子骨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硬朗。
潘恒夫走到田地时,李多已在地头等候。当天,李多是来帮潘恒夫收割稻谷的。
接连几天,李多帮村里的几户人家收割稻谷。同样是在山区农村出生长大的李多,对各种农活并不陌生。他左手握住禾秆,右手麻利地挥着镰刀,不一会,身后便倒下几排摆放齐整的稻谷。
李多和潘恒夫一边割稻谷,一边聊家长里短。潘恒夫说,他的孩子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农活都是自己干。一个人割完这半亩稻谷,得用一天时间,之后把稻谷装上小板车拉回家,那时天也黑了。
三四个小时过去,时间已近中午,半亩田地的稻谷全部收割完毕。李多利索地把稻谷捆好并装上车,然后拉回潘恒夫家。
潘恒夫带去地里的那一壶玉米粥,又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家。这一次,潘恒夫不用在田里吃那既寡淡又冰冷的玉米粥了。
把稻谷拉回家后,潘恒夫再三请李多进屋坐坐,吃碗玉米粥再走。李多推辞说村委还有事要忙,谢过潘恒夫后便赶回村委。
剪头发
潘战林是雷洞屯的一名“五保”老人,靠种植一些农作物和领取低保度日,生活比较清苦。
每次需要理发时,潘战林都会犹豫很久。因为雷洞村没有理发店,村民剪头发都得到镇上去。剪发得花钱,来回坐车得花钱,期间在镇上吃一碗粉也得花钱。去镇上剪一次头发,至少也得花上十几、二十元钱,这对于土里刨食的潘战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他干脆几个月不理发,任由头发生长。
长头发、旧衣服、佝偻的身形,不认识潘战林的人,很容易误会他是乞丐。
这天中午,潘战林路过村里的候车亭时,看到李多正在亭子里给一个老人剪头发,还有几个老人围坐在石凳上聊天。他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的头,感觉头发好像又长了。他也想剪头发,但不好意思直接问。
潘战林的动作和表情被李多看在眼里。“老潘,你的头发也长了。”李多看出潘战林的犹豫,招呼他过来,“你坐这里等一下,我帮你剪头发。”
“会不会耽误你了?”潘战林有些不好意思。
“不会的,现在是休息时间。”李多解释道。
“我担心会影响你的工作。”潘战林还是有些犹豫。
“今天中午,帮你们理发就是我的工作。”李多笑着劝说潘战林,“你没看到他们都在这里等着吗?”
经过李多的一番劝说,潘战林终于下定决心剪发。
“老潘,你剪了头发后,人显得精神多了。”一阵忙碌过后,李多把潘战林的头发剪短,他笑着说:“以后每个月我都会在这里开‘理发店’,给大伙剪头发。”
一句话,引得老人们开心地笑了。
修木马
雷洞村村委的篮球场边上有一块小空地,空地上安装有木马、滑梯,是一个微型露天娱乐场,村里的小孩都喜欢到这里玩耍嬉戏。
一天早上,李多早早起床,在村委里扫地。打扫娱乐场时,他从木马底部扫出一片铁锈渣。他蹲下察看,发现木马的底座已经锈蚀,万一木马底座断裂,小朋友很容易摔倒受伤。
娱乐场本是让小朋友玩乐的地方,如果因设施损坏导致孩子受伤,那就得不偿失了。
“万一小朋友伤到头,后果不堪设想。”李多想到这,心里一惊,“我得赶紧把木马修好。”
想到就做。李多跑回宿舍,找到一些修理工具。但只有这些工具还不够,要把木马修牢固得用电焊机,可村里没有电焊机。李多不假思索,骑上摩托车往镇上赶。一个小时后,他顺利借来电焊机。
在村委娱乐场,李多忙碌一通,把松动的零件重新固定好,然后用电焊机把木马与底座焊牢。看着重新变得牢靠的木马,他满意地笑了。
新闻推荐
本报来宾讯12月13日,来宾市医疗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来宾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就医保工作情况作了发布。截至11月底,全...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