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户蓝永超:从贫困户到小老板的华丽转身
“拔鸭毛,晾水分,点火碳,涂酱料……”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在忻城县红渡镇农贸市场大街上还是一片寂静时,蓝永超就和妻子黄小芬开始在自己的烤鸭摊前忙碌开了。
蓝永超是一名易地扶贫搬迁户,现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红渡滨江园小区,他和妻子经营的烤鸭摊是一辆四轮手推车。烤鸭摊是用铁架和玻璃在手推车上简单搭建起来,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但每天到这里买烤鸭的人络绎不绝,一天能卖20多只烤鸭,纯收入有300多元。
“‘土里刨食’的日子太艰难了。”蓝永超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田地,种的庄稼除了能保证一家人一年到头的口粮,根本就没有余粮卖钱。他与妻子结婚后的好几年时间,因为缺乏技能,一直住在红渡镇红渡社区六分屯老家谋生。蓝永超说,因家中土地少,缺少经济收入,即便有了孩子,他一家五口仍挤在几间狭窄的破旧砖房,家里更是连一件像样的家电都没有。2015年,蓝永超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很快,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随着扶贫干部的到来,一一落实到蓝永超家。2017年8月,依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蓝永超带着家人来到红渡滨江园小区安家落户,家庭很快迎来转机。同年,蓝永超一家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之后,他更是和妻子凭借学到的烤鸭技术,为新生活开辟出另一番新天地。
“国家帮我解决了房子问题,我自己也要争气,闯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天地。”蓝永超说,他刚进城的时候,因为没有职业技能,只能跟老乡外出务工,多数时候都是在工地上做建筑工,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今年9月,蓝永超决定去柳州学习烤鸭技术、创业致富。
学习之路并没有那么顺畅。“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的陪伴和鼓励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蓝永超说,从未走出过大山的他,想找一家品质好的烤鸭店学习并不容易。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蓝永超夫妻俩最后通过辛苦寻找,终于找到一家生意好、味道好,又肯传授技术的烤鸭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交了4000元的学费后,蓝永超和妻子开始认真学习烤鸭的制作技术。在学做烤鸭的日子里,为尽快掌握技术,他们起早贪黑。为了能让师傅交给他们更多技术,晚上店面打烊了,他们还在店里打扫卫生,百般努力。
学成归来后,蓝永超和妻子四处找人借钱购买设备。很快,在红渡镇农贸市场南门的一处摊位上出现了一处烤鸭摊。红渡镇三天一圩,因为蓝永超用的是本地土鸭,肉质鲜嫩,再加上独家秘制酱料,他的烧鸭摊总是挤满顾客。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但脱贫后,我的腰杆子挺得更直了!”蓝永超说,政策再好,也不能“等、靠、要”,只有肯吃苦,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他们夫妻俩要靠勤劳的双手打拼,为实现小康生活努力奋斗。□本报记者 唐毅
新闻推荐
卢彬彬龚秀宁忻城县“十三五”时期共有易地扶贫搬迁人数5020户1.99万人,占来宾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49.4%。2019年下半...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