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带领高岸村乡亲越过越甜蜜

桂林日报 2019-10-17 10:21 大字

父子两人在交流养蜂技术。

□记者蒋伟华通讯员周俊远文/摄

“今年预计产蜂蜜两三千斤,预计收入20万元。”连日来,荔浦市大塘镇高岸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明的蜂蜜卖得火热。他利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术,带动了村里20户村民一起养蜂,全村养蜂超过400箱,产值可达50多万元,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甜蜜。

物资匮乏年代,靠着养蜂让一家吃喝不愁

高岸村地处荔浦市大塘镇偏远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山多田少,从镇上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多年以前,村里交通、经济条件等较为落后,年轻人纷纷在外务工,王洪明也是其中一员。

以前为了养家糊口,靠山吃山的村民就有养蜜蜂的传统。王洪明77岁的父亲王启军算是村里养蜜蜂的元老,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集体经济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开始养蜜蜂。不过当时与其说是养蜂不如说是就地取材。

“都是生活所迫……”说起跟蜂蜜结缘,现在依然养蜂的王启军感慨万千。在集体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生活所需都是按人按量,而白糖也是稀缺物资,村子处于大山深处,勤劳的村民发现大山让他们交通不便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蜂蜜,只要肯花时间去找,一年下来一户人家收获的土蜂蜜肯定吃不完。后来,村里少数村民也开始找蜂蜜卖给供销社。

在王启军的记忆里,靠着蜂蜜,一家人的日子还算不错,在集体经济时代,一担谷子(约50公斤)才7块钱左右,一碗米粉5分钱,而他们一家每年卖给供销社的蜂蜜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在当时绝对算是十分富裕的,即使在物资奇缺的年代,一家人还是很少饿肚子。

不过当时因为要出集体工,养蜂一直只是辅助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特别是分田到户后,王启军开始了真正的养蜂事业,蜜蜂从最开始的十几箱逐渐扩大到后来的上百箱,而且养蜂的技术也日趋成熟。

子承父业,回家养蜂闯出一番事业

1976年出生的王洪明最开始对养蜂并没有多大兴趣,年轻时正赶上打工潮,便加入了打工大军。在外漂泊一些年后,王洪明带着清晰的自我发展规划,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

王洪明养的蜂,是中蜂,高岸村的山区优势非常适合中蜂繁育和追花夺蜜。养蜂至今已有12年,说起蜜蜂养殖,依然年轻的他立刻显出成熟和老到。虽然养蜂的过程中也遇到困难,比如2012年所养的60多箱蜂发生了幼虫病,致使蜜蜂大批死亡,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学习,通过向父亲和养蜂专家学习,精通了幼虫病的治疗、预防及蜜蜂繁殖等技术,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到140多箱。

“一般养的蜂一窝只有一个蜂王,我们的有4个。”王洪明自信地说,经过跟父亲一起长期琢磨,他们养蜂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多个蜂王的技术让他们的蜂窝比一般的大,蜜蜂也多很多,蜂蜜自然也多。预计今年他家的蜂箱能产1000多公斤蜂蜜,按市场每公斤140元左右的价格能卖十几万。他还在荔浦市区设点,并尝试了网络销售。由于品质好,价格适中,受到了不少客户的青睐。

由于热心公益、又善于发展产业,王洪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感作为一村书记肩上的责任重大。高岸村是2018年预脱贫贫困村,王洪明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将自己的致富经分享给乡亲,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展养蜂产业。他说:“想把蜂养好,懂技术是关键。我提供蜂种,也提供技术。”就这样,在王洪明的带动下,村里已有20多户村民养蜂,规模达450多箱,预计收入达50万元。通过“支部+合作社+养蜂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他为大家定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上门为养蜂户做技术指导。还建立了技术交流平台,及时解决他们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王洪明已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养蜂土专家,他把独到的技术传授给了更多人。

随着村里交通和通信设施的日渐发达,王洪明的思路也越来越宽阔。他想让中蜂养殖业得到更好发展,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开展蜂产品深加工、销售,把这一产业做好做大,更好地服务更多的养蜂户,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王洪明给自己的未来规划了很好的蓝图,并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新闻推荐

迎国庆 消防忙

9月25日,市消防救援支队忻城大队邀请忻城县美术协会会长樊长金及会员到队指导写作、绘画技能,进一步提升消防救援人员的精...

忻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忻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