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好壮医“接力棒”,深山采药、治病救人,忻城县刘力刘艺媛父女 用山里的一草一木守护群众健康 □本报记者 陈千立

来宾日报 2019-06-17 10:18 大字

地处大石山区的忻城四面被群山围绕,这里的壮乡百姓依山而居、傍山而作,面对山里的走兽毒虫,亦或是炎热潮湿的天气,勤劳聪慧的他们学会利用大山里的一草一木治疗伤痛,随着世代薪火相传,这些解病祛痛的方法成了当地的瑰宝。

从忻城县城沿209省道向南走大约6公里,有一个叫古尧的小村庄,村里有一对“壮医”父女,父亲叫刘力,女儿叫刘艺媛。

5月末的一场大雨,让刘力暂时取消上山采药的念头,可是他却没有因此闲下来,作为镇里的医生,时常有镇里的乡亲来他家里拿药。

“听说艺媛得了‘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够力啵!”

“这个阿妹厉害,我腰疼来这里医,她还经常帮我拔罐。”

对于壮医药,刘力一家并不陌生。用刘力的话说,从爷爷的爷爷辈开始,他们刘家用壮医治病救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到了从12岁开始学习壮医药的刘力这一辈已是第六代。最近邻居除了到他的诊所里看病拿药,都不约而同地谈论起刘力的小女儿。

大伙说的“阿妹”,就是刘力的小女儿刘艺媛。刘艺媛因为从小立志传承壮医药,从五岁起和刘力学习壮医知识,今年5月22日,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听到这个消息的村民都高兴地说:“以后村里又多一个‘小壮医’了”。

蓝荣文是刘力的邻居,几十年前,她从外地嫁到了古尧村,如今和儿媳一起种桑养蚕,生活越来越好。由于长期的辛勤劳作,蓝荣文常常犯腰肩疼痛,动弹不得,每当这时候,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刘力。

“平时白天要做工,只有晚上喂完蚕之后才有时间来看病。”蓝荣文时常是晚上十点多到刘力家里的诊所去看病,而刘力每次也都是有求必应。

“要他们白天来看病就没人来喂蚕,蚕一天要喂几次,我等他们忙完再帮他们看病,这样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每次接到乡亲们的看病电话,不管多晚,刘力都会耐心地守在家里的诊所,等着病人。

医者仁心,是刘力家里传下来的祖训。譬如是趁着接孙子放学闲暇来拔罐治腰疼的老人,又或是隔壁邻居口舌生疮过来拿药,他都会认真诊治。如今,看到小女儿刘艺媛开始拿起“接力棒”,刘力也开始有了新计划。

由于刘力看病治病态度好、医术高,平时来他的诊所看病的人很多。看着父亲忙不过来,刘艺媛总会利用周末或空闲时间帮刘力的忙,帮着给病人拔罐、按摩。而刘力也会在一旁指导,告诉女儿要耐心细致地给病人治病,不能有一丝马虎。每次带女儿出去行医,遇到家境困难的病人,刘力总会减免药费,减少病人的开支。同时,也用这样的行动教育女儿要待病人如自己的亲人,多为病人着想。

“大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用处,壮医治病的药材都来自大山,有些药材甚至没有药名。”自从女儿迷上壮医后,刘力时常带刘艺媛到山里去采药,有时山高路陡,刘力依然要求女儿亲身体验采药的过程。虽然看着不近人情,但刘力说,学习壮医要不怕吃苦,还要有好的耐性。

刘力手上有祖上传下来的“宝贝”,那是几本用小篆写在草纸上的医书,虽然纸卷已经发黄起毛,但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治病救人的药方。如今,他开始将这些药方传授给女儿,他说:“壮医是壮乡的瑰宝,我要一定交好‘接力棒’,把壮医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忻城首例妇女获 “两癌”保险理赔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6月6日,忻城县妇联率队到北更乡给蓝女士送去“两癌”保险理赔金10万元和慰问品时,蓝女士哽咽地说...

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