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德新:一诺千金为乡民 冲锋陷阵干革命

来宾日报 2019-05-17 12:06 大字

都宜忻游击队纪念馆坐落在马泗乡红色文化广场旁。

1947年8月,中共上忻(上林、忻城)工委在忻城县大塘镇睦邻(今木林)村成立,成为中共都宜忻(都安、宜州、忻城)的前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3年的战火洗礼,工委领导下的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下辖4个联队、19个大队共2000余人,共有87名烈士牺牲在都宜忻的土地上。忻城县马泗乡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宜忻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生于马泗乡长流屯的覃德新为人一诺千金,有担当讲诚信,作为十里八村受人敬重的“覃大哥”,他主动带领长流屯游击队员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上忻工委成立 马泗乡革命工作如虎添翼

1946年3月,共产党党员莫江白受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忻城县开展革命活动,与此同时,分布于都安、宜山、忻城、上林等地的党员活动有遍地开花之势,但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与沟通,工作的整体效益并不明显。为加强领导,使上述地区党员活动得到有力整合,中共上忻工委应运而生。

直到1947年8月,桂柳地区工委书记陈枫组织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关于开展农村武装斗争的指示,分析广西革命斗争形式,研究开辟根据地、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等问题。这次会上,中共上忻工委正式成立。1949年10月,根据上级决定,中共上忻工委扩大为中共都宜忻工委。都宜忻地区党组织在革命游击战争中逐步建立起来,并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不断壮大,成为领导都宜忻地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领导核心。

长流屯是中共都宜忻工委最早开辟的根据地,是工委领导下的游击队大本营。工委机关设于忻城中学时,领导人之一周廷扬主要负责以长流屯为核心的马泗根据地工作,与十多位外来党员干部常驻长流屯,工作范围覆盖欧洞、清潭、大塘等地区。

“在此过程中,覃德新作为长流屯游击支队的领导人,是助力马泗乡革命工作的一名有胆识、有号召力的“覃大哥。”忻城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覃绍能介绍。

出身富贵人家 覃德新却体察大众疾苦

覃德新生于1910年,是马泗乡长流屯人。“何为‘长流’,意思是村口的河流常年不断,土地肥沃,背靠青山。覃德新家拥有70余亩水田,可以说是出身富贵人家。”覃绍能介绍,覃德新个性倔强,喜好行侠仗义。1933年,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覃德新对国民党当局苛捐杂税的作为极为不满,曾带领农民武装参加攻打宜山县政府,事败入狱。不过,释放后,颇得民心的他被推举为马泗村副村长。“那时候谁见了他都叫一声‘覃大哥’,是出于感激,更是敬佩。”

1944年冬天,马泗第一个共产党员莫加星组建成立抗日游击队,率先想到覃德新。看着民不聊生的时局,覃德新果断加入革命队伍,成为长流屯抗日游击队的领导人并积极配合马泗抗日自卫队,两次袭击日军,缴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10多支。1947年春,中共党组织先后派周甲坚、周廷扬等人到马泗乡长流屯,秘密组织游击队筹粮筹款、收送情报。覃德新将自己掌管的轻机枪1挺,步枪、手枪12支全部交给游击队。当时,覃德新在马泗的“十弟会”中排行老大,威望甚高,是当地的自然领袖,游击队领导便让他出面,去做马泗、加仁两个乡乡长的思想工作,劝他们脱离国民党,靠拢共产党,争取光明前途。在覃德新的努力下,这两位乡长都参加了游击队,投身共产党解放战争中。

“游击队之所以选在马泗扎根驻地,一是看上了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方便军粮储备,二是看上覃德新这个人。”覃绍能介绍,覃德新家中的70余亩良田一年可以养活100人,每年他还额外给游击队提供近万斤粮食,再加上当地群众贡献的粮食,游击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战斗工作中。

“我家的人都不怕死,都上战场了,不管部队怎么改制,我家都没人缺席!”正因为覃德新的言行一致,游击队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有效开展,严厉打击敌军。

解放后,覃德新担任宜山县第四区(里苗区)武装部部长兼马泗乡乡长,任职期间他亲自带领民兵到塘岭等地剿匪反霸,减租退押。1956~1965年,覃德新先后担任忻城县交通科副科长、交通局局长。在任职期间,他亲临现场指挥修建高阳桥、清水河桥、马泗桥、古洛桥等8座桥梁,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1965年5月,覃德新病故,忻城县人民委员会赠他挽联:干革命剿匪锄奸武功千秋永在;为人民修桥补路劳绩万古长存。

“没有我阿叔覃德新,我们都没有机会安心放牛。”覃德新的侄女、今年83岁的覃桂娥说,覃德新常对晚辈后生叮嘱的话是: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

新闻推荐

粤桂扶贫惠民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5月10日,信宜市医疗专家为群众把脉看诊。(莫慧宁摄)“我这个肩膀疼了好久了,不能举东西,听说今天有专家来免费看病,我早早就来...

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