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六“尼姑”: 扛着相机记录暖心故事 ■晚刊记者 李冠才

来宾日报 2018-12-13 11:51 大字

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尼姑帮”跟蓝仁昌老人过年。(受访者供图)

在忻城,有6位热爱摄影的女子,周围的人都喜欢称呼她们为“尼姑”。她们因摄影而结缘,也因为摄影萌生了不少暖心事。

忻城“尼姑”是谁?

这6位“尼姑”都来自忻城县摄影家协会,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摄影。“我们用的都是尼康相机,于是常常一起研究相机功能,探讨摄影技巧。”“大姑”韦远芳说,6人年龄相仿,来自各行各业,是忻城摄影界里出了名的“发烧友”。因为她们都使用尼康相机,圈子里的摄友便将她们称呼为“尼姑”。

“尼姑帮”就这样在忻城县摄协里传开来,她们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呼。“尼姑帮”以年纪大小区分“辈分”,大姑韦远芳,二姑肖玲,三姑韦丽芳,四姑唐庆玲,五姑韦岚夕,六姑盘芳薇。

一有时间,“尼姑帮”便相约外出拍摄。6人个个都是“女汉子”,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能扛得起,几十道弯的山路也爬得过。她们经常说走就走,为了拍日出,常常凌晨两三点就爬上山头等待;为了拍摄民俗活动,她们有时候一出门就是好几天。对此,她们说:“摄影的过程是很累人的,但享受到了过程,足矣!”

因摄影结下的“亲情”

韦远芳说,2013年的一天,“尼姑帮”到忻城县红渡镇龙塘村水良屯采风,一对孤寡老人在她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水良屯是一个偏远的“石头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她们无意间走进一间农家小屋,看到屋里有一对老夫妇,眼睛失明,行动极为不便。她们了解到,两位老人已经70多岁,男主人叫蓝仁昌,他和老伴没有儿女,平日里两人相依为命。

看到老人生活如此艰辛,“尼姑帮”感到心疼不已。她们想为老人申办低保户,但老人的证件不足。后来,她们联系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爱心志愿者,再次来到蓝仁昌老人家里。这一次,她们给老人拍了照片,用于制作证件和办理低保的手续。“当时我们刚学摄影不久,能用学到的技术帮助老人办理证件,大家都感到很欣慰。”韦远芳说,爱心人士看到她们拍摄的照片,了解到老人的窘境后,纷纷捐款资助,共筹集到3000元,大伙用这笔钱为两位老人购买了一个钢质水柜,方便老人喝水,还买了棉被和衣物等。

“老人没有一儿半女,最缺的就是关爱。”韦远芳说,“尼姑帮”一致决定,一有空闲就到“石头村”看望老人,将老人视为家人。逢年过节,她们会带上点心和药品去看望慰问老人,和他们吃个团圆饭。在血缘上,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但在两位老人心中,这6名女子早已是他们最好的女儿。

可是好景不长。2017年12月的一天,韦远芳和伙伴们去“石头村”采风。刚走到村口,就听到村民说,蓝仁昌的老伴已经病倒在床上3天,吃不进一点食物。当天,老奶奶看到“女儿”到来,心情大好,在“女儿”的喂食下勉强吃了一些东西。一周后,“尼姑帮”再次前往石头村。当晚,看到“女儿”都回来了,老奶奶安然逝去。

摄影常给她们带来感动

因为善心,“尼姑帮”在摄影之路上收获了不少感动。

“尼姑帮”经常联合忻城的爱心公益群开展各类活动,多次资助大石山深处的孤儿。看到孩子们得到帮助后露出开心的笑容,她们利用相机镜头,抓拍到最动人的瞬间。

韦远芳说,2014年的一天,她和“尼姑帮”的姐妹到河池市南丹县某个村落拍摄白裤瑶民族的题材,结识了纯朴善良的何建军一家。那里的人们几乎都没有拍过全家福,那一次,韦远芳为何建军一家拍摄了第一张全家福。村里的人知晓后,每次“尼姑帮”去村里,村民都会邀请她们帮忙拍全家福。

“摄影之路收获到很多东西,最珍贵的是收获到了友谊。”韦远芳说,“尼姑帮”每到一个地方开展采风活动,都能很快融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习惯,才能更好地开展摄影创作活动。

新闻推荐

关于拟评为2016-2017年度建设平安来宾活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名单公示

根据《中共来宾市委办公室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2016-2017年度建设平安来宾活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表彰...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