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不残 养蚕富不难 记忻城县城关镇加海村预脱贫户罗荣
“一辆三轮车、一双拐杖、一张板凳、一个饭盒……”这些工具都是忻城县城关镇加海村弄堤沟屯2018年预脱贫户罗荣即将奔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法宝”。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来到罗荣家采访时,看见他正拄着拐杖在蚕房里来回走动观察方格簇上的蚕茧。“差不多了,今晚就可以摘茧了”。罗荣告诉笔者,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蚕了,蚕茧质量不是特别好,不过1.5万只蚕虫,应该也有150多斤蚕茧,按市场价每斤17元计算,约收入2500元。据了解,罗荣家今年种植桑树5.3亩,一共养了8批蚕虫。今年最多的一次收得蚕茧273斤,收入6400元,全年仅养蚕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
“房、水、电、路有了,人均收入也超过了,我家今年脱贫没问题了。”罗荣底气十足地说,生活的艰辛让55岁身体残疾的罗荣饱经风霜,但依然神采奕奕。以前,罗荣经常外出务工,直到2011年,在自建房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右腿被石头砸断,不得不截肢,造成肢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在农村,不管你有多惨,不劳动就得挨饿。罗荣明白这个道理。2014年,罗荣和妻子开始在家种桑养蚕维持生计。刚开始,由于技术不成熟,养的蚕每到四龄五龄就开始发病死去,累死累活收入又低。2015年,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中,罗荣一家因为残疾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戴上“穷困帽”那天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早日脱掉这顶“穷困帽”。
两年多来,罗荣在来宾市委驻村“第一书记”、镇党委政府和帮扶联系人的引导帮助下,参加过残联组织的2次种桑养蚕培训班,还有养牛、养羊、养鸡、养鸭等各种养殖培训班。经过几次培训,罗荣种桑养蚕开始步入正轨,一年养蚕6~8批,每次养蚕1.25~1.5万只,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去年最多有4.2万元,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土专家”。村里其他群众经常来罗荣家学习观摩种桑养蚕技术,罗荣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大家,和大家一起交流致富。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屯22户农户全部种桑养蚕,家家户户卯足干劲加油干,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全屯每出一批蚕茧就有一吨重。
“经过去年一年的产业发展,我们已经小有收获,今年是巩固期,年底一定能按时按质脱贫,绝不会拖后腿。”罗荣说,现在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各自成家,外出务工,孙女读初中,家里只剩他们夫妻俩干农活。
因罗荣腿脚不方便只能帮忙摘桑叶、摘蚕茧,搬运和喂养的工作全部由妻子蓝金花负责。夫妻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蓝金花身高虽然只有1.4米左右,但却是家里的顶梁柱。蓝金花说:“没办法,人小也得做,重活也得干,只要丈夫好好的,再辛苦也是快乐的。”为了方便出行,罗荣买了一辆三轮车,每次去摘桑叶就骑着三轮车去,他把车子停在路边,拄拐杖走进地里,如果山路太陡不能拄拐杖就直接用手攀着石头爬上去,如果站着摘桑累了,就拄着拐杖摘,不行了又换坐在板凳上摘。特别是蚕到了五龄时,需要很多桑叶,为了节省来回的时间,罗荣经常带上一壶玉米粥早早出门,一整天都泡在桑地里摘桑叶,一天不停地摘最多摘得6大袋。他所承受的苦,只有自己最懂得。
隔壁的养蚕户罗昌说:“罗荣不怕苦不怕累永不泄气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做起工来绝不含糊,摘桑速度可是数一数二的。等下吃过晚饭,我们隔壁几家帮扶团队就会一起过来帮忙摘蚕茧,争取一晚上摘完。”村民罗昌在罗荣的引导下,去年也开始种桑养蚕,虽然收入没有罗荣多,但是还不错,年底就要拆掉旧房盖新房了。
“身残志不残,养蚕富不难。”罗荣说,现在的社会太好了,贫困户种桑养蚕有补贴,方格簇免费赠送,养蚕技术送上门,政府这么关心支持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加倍努力。”□蓝春青 蓝欢
新闻推荐
向黑恶亮剑 护一方平安 忻城县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莫岑 通讯员 蓝健华
记者10月29日从忻城政法部门了解到,忻城县坚持把开设赌场、聚众斗殴、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故意毁坏财物等群众关注度高、...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