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喜看“玉带”穿山过 忻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纪实

广西日报 2018-01-10 10:18 大字

本报记者蒙进煌通讯员蓝艳青

隆冬的忻城,乡村一片生机盎然:道路犹如玉带穿山过,村村相连、交织成网,一辆辆货车满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往来如梭,织就一幅幅农村的繁华美景。

走水泥“玉带”,观乡村美景,尝家乡小吃……近日,外出务工多年的小韦与都市女友回乡,所见所闻令他感叹:“老家如今大变样,乡村处处气象新!”

打响交通攻坚战

过去,忻城群众吃尽“行路难”的苦。有两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因为没有公路,城关镇黄山屯村民蓝海云育肥一头猪,要请三四个劳动力抬着去卖。几公里山路走下来,运费成本“一头猪等于去了一条腿”。

前年,外出打工的北更乡内仁村小韦,打算把女朋友带回家过年,可一想到家门前还有两公里不通车,便改变主意了,父母非常失望。

建设通乡、通村公路!群众渴盼的,就是县委、县政府要干的。县委书记谢大研说:“群众奔小康,交通是保障。”几年来,该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重头工程”,立下“不落一人、不丢一隅”的军令状,决不让群众脱贫“卡”在交通上。

于是,打通断头路,改造破旧路,建设小康路……全县投入3.52亿元,打响农村交通攻坚战。如今,已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43公里,修建中型桥梁5座,每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公路密度达到21.5公里。由此,忻城县道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铺设,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

上下联动破难题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把上百条乡村土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钱从哪儿来?

为破解资金困局,该县努力探索“小财政”支撑“大民生”的新路子。采取发动受益群众筹集一点、财政部门补助一点、社会贤达捐赠一点、涉农项目拼凑一点的筹资方式。多元化筹资,破解了资金“瓶颈”。

前年,听说要修建水泥路,北更乡内仁村米梅屯沸腾了:在退休老干部、本屯党员带动下,村民们按人均35个工日、500元钱,很快就筹集近12万元修路钱。70多岁的屯长蓝贵,把儿子孝敬买补品的600元钱捐了出来。

该县还创新融资平台,于2016年成立忻城县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融合发改局、扶贫办、财政局、移民局等部门资金,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脱贫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感。2017年,该县计划建设屯级道路331条,总里程达548.6公里,总投资2.5亿元,已完成屯级道路建设257条447.6公里。

路畅业兴村民乐

无路不富,路畅业兴。畅通无阻的公路网,不仅使该县的交通环境极大改善,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城关镇加海村曾因路难行、运输成本高,土猪、黄豆、珍珠糯玉米等土特产卖不出好价钱。随着公路的贯通,电商服务站、“智慧乡村”平台相继成立,土货出山不用出运费,自有人上门出高价收购。今年,当地农民饲养的几千头香猪远销区内外,每头平均增收200元。

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农民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全县12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社区启动了新农村建设,不少村民改房、改水、改厕,用上了清洁水和沼气,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有的还买回电脑装上宽带,在网上学习种养技术,发布农产品信息。

路网纵横,县域特色产业借势登高。依托畅通的农村公路,欧洞乡以千亩无公害百香果基地为轴心,吸引3个私人老板前来投资创业,打造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塘镇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建设三寨沟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解决80多个贫困户就业,带动农产品销售1169.9万元。

一条条水泥路,仿佛一条条舞动的玉带,装点着忻城的乡村大地。如今的忻城,道路宽了,村庄美了,农民乐了。

新闻推荐

县委书记督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强调 加快建设进度 确保按时完工

12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率队实地走访安东乡、思练镇鸿源新城及思练镇工业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点,督查当前项目建设情况。副县长李耿一同检查。每到一处,谢大研都认真听...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