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兆宣:“小米加步枪”打退飞机大炮

来宾日报 2020-08-10 07:56 大字

熊兆宣

“把我那件印有字的衣服拿出来,我要穿那件。”8月7日,记者来到象州县古才村委小下田村抗战老兵熊兆宣的家,听说要接受采访,熊兆宣执意让家人从衣柜里找出一件衣服。

在记者疑惑的目光下,熊兆宣的家人从箱底翻出一件印有“抗战老兵民族英雄”字样的黄色短袖。在家人的帮助下,105岁的熊兆宣仔细穿好衣服,拄着拐杖缓缓向记者走来。

在困境中求生存

“我出生在1915年,家里有三兄弟,按照当时‘三丁抽一’的政策,我在20多岁抽丁入军。”1935年,熊兆宣入伍从军,随部队从象州县出发,徒步经过象州县妙皇乡、武宣县三里镇和东乡镇,最后到达桂平市北街。那段时间,天空盘旋着日军的飞机,轰炸声震耳欲聋,日日夜夜响彻桂平上空,许多民房被炸毁,街上到处是残垣断壁。

熊老回忆,当时部队约2000名官兵驻扎在桂平北街训练,为躲避飞机轰炸,部队经常转移到西山庙躲藏,士兵们将锅碗瓢盆一同背运上山,在山里烧火煮饭。“那段时期粮食紧缺,部队没有什么像样的伙食。”他说,士兵吃的米饭常常掺有很多石粒,老兵用水泡饭,等石粒沉淀后再吃。

好不容易填饱肚子,夜里回到营队,只能打地铺休息。“常常有虱子爬到身上,全身都痒,哪里睡得着。”熊老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和战友撑了无数个夜晚,白天又顶着炮火奋力抵抗敌军,“战友一个个牺牲,我命硬,活了下来。”

回乡组织自卫队

入伍一年多后,部队发出退伍通知,以抓阄方法决定是否退伍,熊兆宣抓到“退”字,便退伍返乡。回到家乡后,熊兆宣没有闲着,而是运用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发动周边几个村的村民组织民兵自卫队,自发训练。“没有枪,我就拿竹竿当枪,教村民怎么拿枪、打枪。”说着,熊兆宣拿着拐杖向记者示范。除了教村民使用枪支、手榴弹,他还教授卧倒前进等防守技能。

不久,熊兆宣带着自卫队在象州下田塘口(现广西下田锰矿)一带与日军战斗,西乡(现马坪镇)中团村的自卫队过来增援。“当时我们的枪支很少也很简陋,但我们凭着一股不怕死的精神,赶走了敌人。”熊兆宣骄傲地说,广西士兵身手灵活、作战勇猛,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

当时,有半支日军队伍想登船过河,通过新庆占领象州一带。熊兆宣带领30多名民兵,持着老旧的步枪,以石头作掩护,只要敌人一冒头,就猛力扫射或投掷手榴弹,直到将日军船队击沉。“上前冲啊!”口号一出,熊兆宣奋勇当先,带头开路。面对敌人的枪支炸弹,熊兆宣一次次敏捷地躲过,化险为夷。

抗战胜利后,熊兆宣回到家乡务农至今。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两个儿子也光荣参军。过去抗战的光荣历史,永远铭刻在熊兆宣心中,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新闻推荐

老人迷失街头 民警深夜送归

近日,来宾市象州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民警及时救助一名走失老人,把老人安全送回家中,获群众连连称赞。7月12日晚11时许,城关派...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