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农闲都挣钱 象州县石龙镇“工业+农业”联营模式促增收见闻

来宾日报 2020-06-18 08:10 大字

作为来宾市工业重镇之一,象州县石龙镇“轻工业小镇”的名声早已家喻户晓,石龙镇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柳江,西南濒红水河,为柳江与红水河汇合之三角地带,交通便利,吸引众多企业相继入驻,也吸引大批在外奔波的农民回村务工,继而衍生出“工业+农业”联营模式:农忙时,村民化身农民种植甘蔗、水稻和水果等;农闲时,村民化身工人忙碌于车间流水线生产。

6月11日,记者走进花山村、马列村探访“工业+农业”联营模式给群众带来的变化。“在这工作图的就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在志光家具(象州)有限公司车间见到花山村村民陈丽琼时,她正在赶制一批重要订单。“农民、工人随时变换,可不就是‘农民工’嘛!”陈丽琼调侃道,轮休时间就去忙自家的农活。

像陈丽琼这样的“临时工”在石龙镇可不止一个。

滚动、压实、绕圈,在广西象州龙腾纸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各自的岗位上监管机器。“这是纸张制造的半成品阶段,之后还要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所用的卫生纸。”工人张美姣刚说完,只见洁白无瑕的纸张随着机器转动成圈。一转身,张美姣又开始熟练地给封装好的“半成品”进行标号排序。“目前,甘蔗种植是收入来源的大头。”平时的她也会趁着轮休时间在甘蔗地除草、施肥等。

近年来,石龙镇立足特色产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打造轻工业特色小镇,积极探索“工业+农业”联营模式,直接促进贫困户增收。目前,全镇共有企业44家,吸纳了40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300多人,平均工资2500元以上。

在马列村土生土长的张士球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从柳州返乡创业,2017年成立象州县石龙镇汇鑫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产业越做越大:水果种植、养殖土香猪和小龙虾等,产业的扩大,用工人员也随之增加。脱贫致富不忘老乡,2018年,张士球将合作社打造成“就业扶贫车间”,带动10多个贫困户脱贫。

“听说村里要办合作社,还要设立‘扶贫车间’,我便立刻辞职回村工作。”脱贫户张裕宁告诉记者,他原来在某厂打工,但由于该厂粉尘过多,身体受不了,早有辞职打算,现在把土地租给合作社种植水果。“在合作社里做工就和平时在家里做农活一样,工作时间由自己掌握,只要按时完工就行,还能兼顾家里。”张裕宁说,平时经常帮合作社除草、打药,月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做完合作社的工就能直接去做自己家的农活,时间很自由,再加上种植的2亩沙糖桔也有不错的收入,他也顺利脱贫了。

“目前,正在引进的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和三江口森林工业城项目,有一万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直接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石龙镇党委书记谢永宁说,农户可利用错峰时间,既能在镇内企业上班又可兼顾农活,还可以照顾家庭,一举多得,实现农忙、农闲双丰收。

□本报记者 马婧 张朝广 见习记者 蒋文芳

新闻推荐

“每一天都让人刻骨铭心” 象州县人民医院医生刘在欢驰援湖北“逆行”抗疫一线故事 □黄隆天

“在武汉战斗的日子,从冰雪交加到春暖花开,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天都让人无比感动,每一天都让人刻骨铭心。”近日,笔者来到象...

象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象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