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探秘象州县不一样的水稻之旅 野生稻仅存4处 巨型稻试种成功
吴永才(左)和覃家德看到巨型稻丰收在望,喜笑颜开。 野生稻。野生谷粒外壳稻呈黑色,芒长约8厘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人类最主要食物之一,水稻自从一万年前被长江中下游的人类开发出食用价值后,从古至今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为迎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到来,记者来到象州县,看看如今桂中这片红土地上,水稻又“演绎”出怎样的新故事?
探秘“大熊猫”野生稻 境况堪忧
10月11日,记者跟随象州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永才一行七人,来到石龙镇左村找到了一群植物中的“大熊猫”——野生稻。
据了解,野生稻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改良栽培稻的最重要基因库,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目前,全世界稻属共有24种,其中野生稻22种,但中国仅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1992年,我国将野生稻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物种。
据吴永才介绍,象州县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曾拥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该县从种子公司、农科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题调查队,深入全县各村屯进行野生稻资源调查,最终在马坪、石龙、运江、罗秀、寺村、中平、水晶7个乡(镇)发现普通野生稻36处。
“野生稻的稻芒长约8厘米,稻粒外壳呈黑色。”石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何金就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向记者说明;与此同时,象州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覃家德负责查看野生稻的生长情况,吴永才则拿出相机给野生稻标本拍照,大家一起完成了野生稻调查记录。
“这么长的稻芒有什么作用吗?”面对记者提问,覃家德解释道:“芒长就是水稻的‘防御武器’。水稻成熟后会有鸟类等动物来捕食,而野生稻非常‘聪明’地进化出很长很长的稻芒,抵御这些动物的进犯。”
“除了是改良栽培稻的最重要基因库外,野生稻的抗病基因也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何金就告诉记者,野生稻含有非常丰富的优良基因,因此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增强驯化稻的抗病抗逆能力,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水稻也是野生稻的重要作用之一。
不过,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野生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重威胁。今年1月份,该县组织了一次县域内野生稻资源回访考察,发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36处普通野生稻已有32处绝迹,目前仅存运江镇大曼村、石龙镇左村、寺村镇上山村以及马坪乡4处。
“这个结果太让人心痛了,野生稻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呀!”吴用才告诉记者,目前该县正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尽快在运江镇大曼村、寺村镇上山村、石龙镇左村分别建立国家级野生稻原生环境保护区,在保护好象州野生稻这一珍贵资源的同时,将农业科研部门作为技术支撑,纳入保护区建设体系。
2.2米巨型稻试种成功 丰收在望
虽然野生稻的大范围消失令人遗憾,但当记者来到妙皇乡古朴村,近百亩金灿灿的巨型水稻映入眼帘时,场景着实让人震撼。
“水稻是今年5月下旬种的,现在长得比我还高了。”参与巨型稻试种项目的村民覃承葵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他已种了20多年水稻,以前都是种植杂交水稻,成熟后的株高在90~120厘米,今年是他第一次种植巨型稻。“经过测量,这片田里的巨型稻整株高度约有2.2米。”此外,为充分利用巨型稻杆高、植株间空隙大的特点,覃承葵还在田里养起了鱼,增加一份收入。
据悉,今年5月初,象州县农业农村局在石龙镇新塘村和妙皇乡古朴村共种植100亩实验田,以“巨型稻+鱼”“巨型稻+鸭”种植模式,打造西江水系“一干七支”生态农业象州县生产基地示范区,积极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这一农业发展新道路。
据覃家德介绍,“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夏新界历时十年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公斤,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目前‘巨型稻’长势良好,11月初即可收割。”覃家德说。
新闻推荐
本报象州讯(记者/胡铁军通讯员/龚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象州县各乡镇、各部门把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
象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象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