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巨变 □韦芳春

来宾日报 2019-08-28 09:52 大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有一首打油诗在大乐乡(现大乐镇)一带流传:“有女莫嫁双告村,双告挑水上天门,白天吃点苦麻菜,晚上嚼些雷公根。”这首打油诗就是当年双告村的真实写照。

双告村,是象州县大乐镇的一个自然村。双告村因东边的两座大石山而得名。我是土生土长的双告村人,目睹双告村的过去和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告村的的确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体会颇深,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很小就听到村里老人说,双告村有久远的历史,一百多年前韦姓的一对兄弟从外地搬迁到山脚下盖起了茅草房(无法考究),也就是现在的大双告村。不久又有黄姓的一对兄弟也从外地搬来住对面的山脚下,也就是现在的小双告村。一代代人繁衍相传,至今大小村都已是有着两百多人的小村庄。

现在看到双告村虽然是依山傍水,但实际上以前双告村背靠大石山,村前有两百多亩的保水田。如今看到村前清粼粼的水库实际是罗秀长村水库延伸的水库尾。长村水库是1959年建成的。自从建了长村水库后双告村的保水田几乎全被水库的水淹没完了。没有田人怎么生活?那时村里人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村长的带领下全家老小齐上阵到村背的山岭脚下开荒造田。新开荒的田,泥土生硬板结,没有泥浆,十分贫脊,一年只能种一稻的望天田。到了七十年代初,国家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在村背的六夭岭大曹涧建了一座小型山塘水库。

双告村虽然有了小型山塘水库,但因降雨稀少水库的水没多少,山塘水库满足不了两个村的农田用水,一年的粮食没有好收成。每年到五荒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米下锅,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就带一帮人挑着箩筐浩浩荡荡地到村外找粮食多的生产队借粮,如此才渡过难关。

双告村除缺粮外,还和其他村一样缺电,家家户户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家里人多的或是比较贫穷的,或是没有油票买煤油的只能点松脂枝当灯用。我家就是经常晚上点松脂枝的,房子的墙壁被烟熏得又黄又黑。

路,也是双告村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古以来,从村里到大乐街只有一条约5公里的羊肠小道,是每年生产队社员挑公购粮去大乐粮所的必走之路。村里人白天赶一趟街走路至少一个小时。晚上出去大乐街看一场电影,都是点着松脂枝当作手电筒用的,我十岁时就常常跟村里的阿哥阿姐点松脂枝去看电影。当年由于村里生活艰苦、环境条件差,不少年轻人因此讨不上老婆,一些年纪大了的男青年不得不外出上门入赘。

随着时代的变迁,1981年象州县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先由生产队分成小组再到小组分田到户。实行分田到户后,粮食生产逐渐有了好收成,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双告村因自然优势有岭地多,实行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有经营自主权,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各家各户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拿田地来种甘蔗、种桑养蚕、种水果。经过多年辛勤劳动,双告村的百姓富起来了,村里不少的“甘蔗楼”“桑蚕楼”拔地而起,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建了新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双告村百分之九十的田地改种水果。种果发财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或小车。

双告村属于水库移民村,随着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双告村有了水泥路,电也解决了,水利部门还为两个村建了人畜饮水工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吃上了卫生安全的放心水。近年来宾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三求”工程,双告村也不例外,村里建了图书室、文艺舞台、灯光球场以及健身小广场等。现在村里人白天劳动,晚上到图书室看书,打蓝球和跳广场舞。特别这几年村风村貌美化,村巷道全部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生活方便多了。现在双告村美多了,不少的外地游客纷纷到双告村旅游,双告村自然而然成了新的旅游景点。正如有位歌王到双告村旅游目睹一切后唱道:

过去双告真可怜,

缺粮缺水又缺电;

住的都是泥瓦屋,

生活苦得像黄连!

如今双告胜往年,

有电有水又有钱;

住着楼房开小车,

生活过得比蜜甜!

新闻推荐

丰收村产业兴旺 群众脱贫信心强

8月21日,记者走进象州县马坪镇丰收村,一路上随处可见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甘蔗和水稻,远处的山岭上还种有大片柑橘,村里有不少...

象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象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