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岭南才子郑小谷》成为良师益友 □子民百姓
子民百姓
《岭南才子郑小谷》
图书简介:郑小谷(1801-1872年),也叫献甫,民间习惯称之小谷,广西象州县白石村人,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学者,广西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本书内容包括岭南才子——郑小谷故事集锦;横观竖看——当代学者研究郑献甫文选;韵清格苍——郑小谷诗作荟萃;宗儒之声——郑献甫著文精编。
推荐理由:温故知新。作为小谷故乡的文化人,本人抽空常读有关小谷的书籍,其中之一就是《岭南才子郑小谷》。书中收录了小谷的精品诗文、经典故事以及当代学者研究小谷的论述文章,是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小谷人生和小谷文化的一个良好窗口。
郑小谷毕其一生读书著书教学,著有经学、文学、诗歌等著作数百万字,数量可与盛唐李杜比肩;曾在广州、桂林等地12家书院讲学,桃李芬芳誉满神州,素有“岭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
一书在手,不难读出小谷堪称读万卷书的典范,为人表率。书载小谷自幼酷爱读书,嗜书如命,终日手不释卷,须臾不离。他说:“书之养我,犹水之养鱼;鱼不能须臾离水,吾不能一刻离书。”无论居家还是外出,只要拿起书,他就忘了饥渴不知早晚,且“更历寒暑不腻也”。他主张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并在其厅堂大门挂一副楹联自勉:读书自课三余子,涉世披带百忍图。上联是说,读书治学要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切空闲时间,孜孜以求,方能学有所成。他说:“若不破万卷,安能凌八荒?”提倡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他认为:“凡物阙斯补,补斯完,完斯止,学无所谓完也;凡物少斯补,补斯足,足斯止,学无所谓足也。故事皆可补,惟学无可补。”他强调学无止境,家中藏书颇丰,仅补学轩里藏书就多达9911册,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一书在手,不难看出小谷堪称行万里路的先哲,给人启迪。书载小谷一生注重游历,在《识字耕田夫别传》一文中称自己“不好作官人,也不好讲学,而好读书、好游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其72岁生涯中,超过一半时间——约40年是在外乡渡过,足迹涉及粤、湘、鄂、豫、冀、鲁、苏、浙、赣等省,范围集中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在交通和旅游欠发达的清代中晚期,能有如此大范围游历活动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十分罕见。进京会试,一朝大比,本来是十分紧张激烈的拼搏,但他在4次赴京赶考往返途中,根据名胜古迹之所在选取不同路线,尽可能多地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为诗文创作提供丰富灵感和内容,使其诗文常常“言皆有触发,音岂无故宣”。
一书在手,不难领略小谷堪称工诗善对的高手,令人叫绝。1858年,小谷应邀赴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任主讲。该书院有一个不成文规矩:凡授聘者,不管资历如何、才学怎样、名望高低,一律得接受当地人士的一番考核,通过方可登台教授。开学那天,他走向学堂,远远看见学堂大门右侧贴有一幅上联:谁人挑水江边卖?意识到这是当地人士在考核自己的才学。仔细品味,他觉得上联文字简洁、意义深邃、一语双关:我们这里人杰地灵,人才如滔滔江水,用得着你来教授我们的子弟?遂暗自寻思,顺德虽人才济济,但有我来相助,不正是锦上添花吗?想到这里,他返回住所,挥毫写道:是我移花锦上添!并贴到学堂大门左侧,配成一副完整的对联,引来学子围观议论。谁知,第二天早上,学堂大门右侧排着旧联旁边,又贴出一幅上联:竹笋如枪麻雀敢来枪上立?小谷看后,觉得对联虽好,但火药味太浓,既有失恭敬,也小觑别人,便针锋相对写道:草茅似剑黄蜂偏向剑中窠!对联一贴上,学堂门口便出现“双对”奇观,闻迅前来观者络绎不绝,大家围在门口议论纷纷,不禁拍手叫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暑假回乡,正是莘莘学子读书上进时,让我们行动起来,好好读书,多读好书,让《岭南才子郑小谷》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让小谷文化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林鸿芳在清扫小区通讯员叶毅睿11日早上,在银山街道航北社区的航惠路2号粮食局宿舍小区,居民们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在义务...
象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象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