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房筑梦筑幸福 ——本报“精准脱贫驻村调研”采访行走进象州见闻之三

来宾日报 2018-07-17 18:32 大字

施工队正在修补一座泥房外墙。

□本报记者 莫植彬 徐哲艳 张国锋 陆娜 文/图

7月12日下午两点半,驻村采访小组来到大乐镇侣塘村大侣塘屯。记者走进一条小路,在两排竹篱笆的尽头,见到了头戴安全帽的乡村“建筑师”莫子余。他正在一座泥房前四处查看。“墙根浸水的这个地方需要批荡加固。”莫子余指点着。旁边的脚手架上,几名施工队员正忙着用水泥修补墙上的裂缝,任凭炙热的阳光舔舐着他们黝黑的肌肤。

这是莫子余和他带领的施工队从6月下旬以来修缮的最后一座房屋。此前,由他和同样获得象州县“农房建设合格工匠”称号的莫征华一起,组织15名当地村民,分成三个施工队,辗转在侣塘村6个自然屯,头尾半个多月,基本完成了22户危房的维修加固工作。

大乐镇政府联系侣塘村脱贫工作组组长蓝常文指着泥房告诉记者,组织本地农村施工队对贫困群众危房进行修缮,这是大乐镇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一项创新举措。

两个月多前,工作组组织人员深入侣塘村6个自然屯,对村民居住房屋开展“横到边、纵到底”的地毯式危房存量摸底排查。全村909户,排查出来的危房存量是115户,其中承重结构受损在30%以下的22座危房需要维修加固。

“这些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墙脱落、墙体开裂、漏雨渗水等问题。而这22户中,大多数因为发展生产资金紧张,对危房改造不积极。排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向书记、镇长做了汇报。”蓝常文说。危房修缮的特点是成本低、群众负担轻,加上工期短,群众生产生活基本不受影响。考虑到危房修缮既能达到脱贫标准的要求,又能减少群众开支,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镇党委和镇政府同意向县里申请,最终争取到专项扶持经费28100元,用于侣塘村危房修缮加固。

在一份侣塘村委房屋修缮加固表中记者看到,根据房屋破损和修缮加固程度,这22户中少的补助600元,多的补助3400元,而群众只需要自筹100元至400元不等。就这样,侣塘村通过“政府补大头、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实施房屋修缮,让群众少花钱或不花钱住上安全房,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正聊着,这时,78岁的苏玉芳老人拄着拐棍从房屋里跨出来,笑眯眯看着那么多人为她的房子忙前忙后。虽然两个儿子的新房子就建在隔壁,儿子也一再央求她住过来,可住惯了冬暖夏凉的泥巴房,老人还是舍不得搬离。“这回好了,感谢政府,又可以多住几年了。”

在莫子余的施工队中,有一位女队员蓝海春,搅拌挑浆毫不含糊。蓝海春家有六口人,原先收入来源主要靠养蚕,拆掉泥房后没有地方养蚕,去年今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种植了5亩柑橘。平时,老公在家打理果树,她就去打零工挣些家用,这次参加房屋修缮施工队,多少也有一笔收入。

她告诉记者,有政府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她家的新房明天就要倒梁了,今年10月就可以搬入新房。“你问我房子建好后有什么打算,”蓝海春开朗地笑了,“希望明年柑橘挂果能卖个好价钱,儿子技校毕业能找个好工作,脱贫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手记

大乐镇党委政府通过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相结合实施房屋修缮加固,让贫困户得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生产、花在“刀刃”上;受益的还有村里的施工队员,他们在为别人修缮房屋的同时,也在筑着自己的建房梦,构筑着脱贫致富的幸福梦。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程序性地落实每一项具体政策,还要从群众的具体实际出发,让扶贫政策带着温度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大乐镇此举,对贫困户来说修缮的不仅是房屋,更重要的是重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新闻推荐

让农副产品搭上销售“快车” ——象州县中平供销合作社助力“三农”发展综述

□黄科云6月27日,笔者跟随象州县供销联社负责人邱字贵来到中平镇,感受象州县中平供销合作社(简称“中平社”)近几年的改革变...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